《夜坐》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 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 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 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 闻鸡坐欲驰。
文天祥在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以前,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归文山的闲适生活,烟雨寒江非但没能销蚀他报效国家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挽狂澜于既倒的信念。这首诗正是文天祥抒发雄心壮志的力作。
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以一种疏淡自然的笔触,巧妙地捕捉住大自然怀抱中最动人的镜头。
首联写近景。“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随着天色向晚,缀满枫叶的路面笼罩在淡淡的轻烟之中,在如丝的细雨里蓼花开放得愈发娇艳。“淡烟”、“细雨”,用得很有分寸,预示着秋夜愈来愈近,景色也渐渐迷蒙起来,只有染红的枫叶和开着红花的蓼蓝还是那样的引人注目,短短十字把具有浓淡之别的秋夜景色描绘得如此真切,既见巧思,又深得自然之妙。
颔联写远景。“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作者以一种由远及近,又由静及动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表现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画”,半江秋水,宿雁成群,这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秋气清寒,蛩(蟋蟀)声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相映成趣。“悲哉,秋之为气也。”诗人当此之际,不禁慷慨悲歌,一抒胸中积愫,引发出下面四句。
颈联触景生情。“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紧承前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对自己即将进入不惑之年,反躬自问。“少年成老大”,是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文选·长歌行)的古辞。文天祥二十一岁时,状元及第,二十四岁入京为官,但因秉性刚正不阿,直言上疏,常常得罪权贵,罢官而去。这对一个要求根除弊端、整治朝纲,力图保住半壁江山的有为之士,无疑是莫大的打击,故而有“少年老大”的慨叹。“吾道付逶迤”,紧接上句,喟然兴叹。儒家历来以“行道”为己任,而要行道,就必须出仕。如今独自一人,枯坐空山,又如何能把“吾道”付诸实施呢?“逶迤”,此处形容遥遥无期。但是,诗人志在报国,岂能就此甘休呢!
末联意思直转,诗情陡然振起。“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闻鸡”是用刘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云:“(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曰: ‘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后以“闻鸡”喻立志报国、习武不辍。“坐欲驰”,庄子·养生主: “夫且不止,是谓坐驰。”成玄英疏:“谓形坐而心驰。”这里谓诗人心绪不宁,神往着匡扶大业。最后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着意抒发诗人秋夜独坐时的内心活动,率直地表示“丈夫壮气须冲斗”(生日和谢爱山长句)的雄心和报效国家建立不朽勋业的抱负。可谓健笔纵横,气宇轩昂,真实地表现出诗人的品格和节操。
诗的前四句写景绘色,后四句抒情言志。写景时不刻意模山范水,而是淡墨渲染;抒情时辞真意切,直抒胸臆,忠肝义胆,历历可见。这种苍茫浑厚的意境,不露雕琢痕迹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手法,深得老杜五言律的神髓。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原文】 燕赵[250]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251]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252],怀抱利器[253],
-
《秋海棠·台城路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朱珩
-
别用悲伤的诗句对我低吟, “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 因为沉睡的灵魂等于死去, 万物并非它们表面的模样。 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 它的终点决不是坟场;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话并不是针
-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一尊春酒
-
第一章:毛主席的决定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确定
-
古文观止·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春,齐侯以
-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
忆始识君时,爱君世缘保我亦吏王畿,不为名利著。春寻仙游洞,秋上云居阁。楼观水潺潺,龙潭花漠漠。吟诗石上坐,引酒泉边酌。因话出处心,心期老岩壑。忽从风雨别,遂被簪缨缚。君作出山云,我为入笼鹤。笼深鹤残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拥旆西城一据鞍,耕夫初识劝农官。鸦鸣日出林光动,野阔风摇麦浪寒。渐暖绿杨才弄色,得晴丹杏不胜繁。牛羊鸡犬田家乐,终日思归盍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