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答钟弱翁》全文、翻译和鉴赏
牧 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原诗今译】
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
稀疏的笛声在晚风里缭绕。
到家里吃饱饭已是黄昏后,
未脱蓑衣睡,明月挂树梢。
【鉴赏提示】
这首出自无名牧童的诗,却为我们写出一种别样的意 境、别样的情调。这里有离离的野草绣出满目青翠,这里有 悠扬的短笛偶尔间对晚风喁喁私语; 更有晚归的牧童饱餐 一顿不解蓑衣合目而眠的适意、潇洒。作者从前二句对田野 景象的撷取、对乡村氛围的捕捉,到后二句对牧童生活镜头 的剪接,使诗中所流动的悠然自得、怡然和乐的情绪汩汩渗 出,沁人心脾。
如果说“草铺横野”是从视觉落笔,勾勒出一幅静美的画 面,那么“笛弄晚风”则从听觉着意,烘托出傍晚时节乡村清 远、静穆的氛围。一句“六七里”,一句“三四声”,极疏极淡极 不经意,笔致却极富韵味,表面上形象生动的描绘,恰带出牧 童对自己那片草地、对田原牧歌情调的欣愉、自得的爱心。从 “六七里”到“三四声”,用笔转向疏寥,而诗意分明得到了拓 展:从一幅画面的凸现到一个空间的创造。二者又共同完成 了那种平淡中有真趣、宁静中无寂寞的意境的渲染。
后两句诗与前两句相比,则更偏重于对牧童生活情趣 的抒写。作者以平平易易、如叙家常的笔调,写黄昏归来的 牧童的生活断面。饭足肚饱,正见牧童在精神上与心理上的 了无重负,无忧无虑;甚至不必脱衣,甚至不必择床,只是披 挂着一身的蓑衣,亦披挂着一天的辛劳与愉悦,就着皎洁的 月色酣然入睡。这是何等的随意,何等的自然!朴朴素素的 几笔,却写足了牧童对自己自由自在、质朴闲适的生活的惬 意、满足与欣慰。
-
越溪,即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越女吟》《浣纱溪》《采莲曲》《采菱歌》之类,大多描绘江南山水的秀美,江南少女的风姿。一般文笔纤巧清秀,意境优美。萨都剌本篇写江南女子采莲的风采,在历代诗人塑造的采莲女群像中,别具一格。全诗辞采艳丽,而流转如珠,最能体现萨都剌诗歌的流丽风格。首段着力
-
哦,姣好的月亮!记得一年前, 我来到这座山冈,满怀忧伤, 又一次仰望你,当时你像现在一样, 高悬在那边树上,把一切照亮。 可是我当时热泪盈眶, 你的脸儿就显得朦朦胧胧, 因为我过去的生活既受尽折磨,
-
嵇康诗《幽愤诗》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 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 好善闇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法国新小说派*名家克洛德·西蒙*创作鼎盛期的重要作品。 小说不再去虚构故事,带有鲜明的传记性特征。《草》写的是作者姑妈的故事:少妇路
-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面对中秋明月,诗人没有歌颂它的清澈明亮,也没有徒发“月圆”而“人不团圆”的人生感慨,而是将其思想的触角径直伸向大自然的波谲云诡,希图从中探究其
-
作者: 王纪刚 【本书体例】
-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作品赏
-
初发夷陵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