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注释】 ①选自礼记·檀弓下。 ②夫子:老师,指孔子。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指扶轼而立的意思。 ③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 ④壹:实在,一定。重(chong音虫):有忧,忧伤重重。 ⑤而:就。 ⑥舅:丈夫的父亲。 ⑦去:离开。 ⑧小子:年青人,年长者对晚辈的称呼。识(zhi音志):同“志”,记着。 ⑨苛政:暴虐的政治。
【今译】 孔子路过泰山边上,看到有一妇人在墓傍痛哭。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倾听了一会儿,派子路去问她,说:“听您的哭声,好象有许多痛苦。”妇人回答说:“是的。以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我的丈夫也死在虎口。现在,我的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暴虐的统治呀。”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该记着:暴虐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厉害。”
【集评】 宋·谢枋得谢叠山先生评注四种:“此等议论,箴规时政,皆痛切之言。柳子厚捕蛇者说盖本于此。”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文不满百字,而其中有山有墓,有哭者,有听者;有虎之猛,有苛政之更猛。无数景物,无数情态,洵简练之至。”
【总案】 这是一篇以取喻明理的手法写成的优秀散文。作者把生动的意象、模拟的描绘和精辟的说理相结合,既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同时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让无形的物外之理寓于有形的形象之中,运用画龙点睛的笔法,在叙述中让读者领悟出精深的道理,是这篇短文的精妙所在。但作者“苛政猛于虎”的结论并非到篇末陡然出现,全篇中的隐笔处处皆是。全篇从开头的路遇到对话,都没有涉及政治.只介绍泰山、墓地、老虎以及猛虎吃人的悲剧。但最后,作者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文章深刻的主题,苛政对人民的残害昭然若揭。
文章抨击苛政的主题,以“孔子过泰山侧”的简短故事表现出来,这得力于作者采用生动的类比手法。以虎患与苛政相类比,巧妙地取物喻理,新人耳目,出奇制胜。虎伤祖孙三代已够十分凶残,但暴虐的政治其甚于虎。举事以类义,即物以明理,作者以老虎伤人的具体实象的描写,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深刻道理。因而,使这一则仅八十余字的泰山之侧的路遇故事,言简意赅,含义深沉,成为历代说理文体的典范。
-
《汉魏六朝散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原文鉴赏
-
昭昭素明月,晖光照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
-
宋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短篷:带篷的小船。杖:拄着。藜(l):一种植物。这里指用藜茎做的 手杖。杏花雨:杏花开时下的雨,指微微的春雨。
-
这是代闺人抒写离情别怨的词。在浮艳成风的花间派词苑里,赋别多的是缠绵悱恻之作,此首却别开生面。“留不得”,一起何其突兀,却是干净利落,绝无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之态。欲留而不得,犹见留恋之情,而次句“留得也应无益”,却是决绝之辞,怨之深溢于
-
第 五 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原文 秦丞相 1 ,晚岁权尤重。常有数卒,皂 2 衣持梃 3 ,立府门外,行路过者,稍顾视謦咳 4 ,皆呵止 5 之。 尝病告 6 一二日,执政独对 7 ,既不敢它语,惟盛推 8 秦公勋业而已。明日入
-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水引春心
-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
〔题解〕 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谓以谴告一人,故曰“天文”,因以题篇。 〔要略〕 《天文》者,所以和阴阳之气,理日月之光,节开塞之时 ① ,列星辰之行,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名句】君子有三戒 ①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② 。 【注释】①戒:防止,戒备。②得:贪得。 【释义】君子一生要防止三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