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解】 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短短四句,信口吟来,由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流程,从而鲜明而真切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一、二句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泄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怀人,他一定想了许多许多,但他什么都没有说——终于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无可排解的思念中去了。 【全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明月光:宋本作“看月光”。②此句化用梁简文帝玄圃纳凉诗“夜月似秋霜”。③望明月:宋本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秋歌第十八首:“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译文】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疑心是地上落下的寒霜。抬头望见窗外挂在天上的月亮,低头不禁思念起久别的故乡。 【鉴赏】 李白作。这首小诗写望月思乡之情。全诗二十字,没有新奇的想象,也没有华美的辞藻,诗人纯用白描,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前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客中深夜,短梦初回,忽见床前皎洁月光,在恍惚中疑是地上皑皑浓霜。“疑”字写出诗人的实感,十分传神。“霜”字,写出月色之白,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三四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自己清醒过来,举头望月,触动旅思愁怀,不禁低下头来,黯然沉思。诗人把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这一系列动作白描出来,逼真地揭示出自己内心的活动。诗末点出了“思乡”的主题,而“思乡”的具体内容却不说出,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想象和补充。 全诗内容极单纯,意蕴却丰富含蓄;构思细致深曲,而又浑然天成。它说出了人们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凡是作客异乡的人见月吟朗此诗,思乡之情更烈。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用的是乐府旧题。绝句来源于乐府民歌;在曲子词还没有兴盛以前,绝句也就是唐代的乐府。从人们所熟知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便可知道当时伶工歌女唱的多是绝句诗。正因为绝句来源于乐府民歌,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歌唱文学,所以在体制上和其他诗体有所不同。司空图在 与李生论诗书 中有这样几句话:“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意思是说,写绝句诗,要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能够把“千变万状” 的丰富诗意,提炼压缩在极短的篇幅之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而又要极其自然,使不得一点气力,逞不得一点才学,见不出一点针线的痕迹。这才是本色当行。 在繁星灿烂的盛唐诗坛上,绝句诗作者众多,名家辈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李白和王昌龄,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王世懋则认为: “ (绝句)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 静夜思 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了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差不多尽人皆知,连五六岁的孩子们也都能上口成诵。它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微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肖纲玄圃纳凉 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 春江花月夜 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 “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乃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 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 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秋月色令人凄恻”,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光,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 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示意图。 这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简直是一首白话诗。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不假雕琢,浑然无迹的。从这,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胡应麟又说:“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沿流溯源,从艺术风格上指出它的传统继承关系,这话是确有所见的。为了说明问题,不妨读一读 古诗十九首 里的一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和静夜思一样,也是写月夜思乡的情景,也是从床前月光写起;但它通过“揽衣徘徊”、“出户彷徨”、“引领入房” 一系列的行动描绘,千回百折地抒写了无可告语的愁思,两诗的具体内容及其表现手法,并不完全相同。然而从诗的意境来说,则深婉自然,波澜莫二。王士祯说 古诗十九首 “如天衣无缝”。从这首 静夜思,又可看出李白诗和 古诗十九首一脉相承之处,李白是怎样把古诗十九首 的艺术特色运用到篇幅短小的绝句之中。
-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②结庐就嵌窟,剪竹通径行。③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④ 作品赏析①题:一作“游”。②住:又作“位”。
-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
谱牒·如何才能修好家谱·如何编纂当代的新家谱
-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历险:穿越危险之地。力田:耕田。骏马能够穿越危险之地,但耕田却不如牛;坚固的车能载运很重的东西,但是渡河却不如船。比喻人才各有长处和短处,领导者要知
-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这是高适在客中送朋友远去的赠别诗。诗中有浓烈的感情,也有时代特有的昂扬的男儿气概。 诗一开始就把
-
【生卒】:1884—1961【介绍】: 俄国未来主义*诗人、俄国第一批飞行员之一。他早期的作品是未来主义的。后来写浪漫主义长诗《斯坚卡·拉
-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①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② 【注释】 ①隤:坠落,指名声败坏。②老母:李陵之母。李陵投降匈奴,其母亲妻子都被汉朝所杀。 【译
-
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还似去年时。傍阑三两枝。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莫学蜜蜂儿。等闲悠扬飞。
-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作品赏析原题: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
-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作品赏析【注释】: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远公”即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