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西厢记
王实甫,字德信。元大都人。著名杂剧作家。有杂剧13种,今存4种,其中以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最为脍炙人口。明初贾仲明写的吊曲[凌波仙]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看来他在生前已是威望远播,西厢记也早被誉为诸剧之冠。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宋金时期已是广为流传,并且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而西厢记摒弃了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结局,又丰富了董西厢的内容,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卓越成就。剧情是:张生游普救寺时,遇见同母亲暂住寺中的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张生便借住在寺内的西厢房内,同莺莺互致情意。这时,贼将孙飞虎包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崔母无奈,宣布谁能退去贼兵,便把女儿嫁给他。张生写信请白马将军杜确解围后,崔母却言而无信,只许二人以兄妹之礼相见。而侍女红娘促成了他们的私下结合。崔母发现后逼张生求取功名,然后方可成亲。后张生中状元,又经一番周折,终于同莺莺完婚。全剧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王实甫以对封建叛道者的同情态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冲破藩篱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形象。全剧5本21折,不仅突破了一剧4折的框框,而且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全剧文词优美,诗意浓厚,可谓字字珠玑。如[端正好]“碧云天”一段历来为人传颂,被称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在流行过程中,曾受到封建卫道士的诋毁乃至查禁,而有识之士则给予充分肯定。清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是和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并传不朽的作品,誉之为“第六才子书”;李渔则称之为“古今绝大文章”(闲情偶寄·词曲)。“五四”以后,郭沫若从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西厢记,说它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明清以来,西厢记的戏曲、曲艺改编演出本甚多,其中以明代李日华的传奇南西厢记较著名。此书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视为“秽恶之书”,元、明、清三代均将其列为首禁之书。解放以后,京昆、越剧和其他地方戏不断改编演出。田汉的京剧改编本以莺莺和张生双双出走为结局,别开生面。西厢记有拉丁、英、法、德、意、俄、日等多种译文本,在世界上影响很大。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其中以弘治本为最早;清代则以金批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为主。解放后,王季思校注本最为流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
-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麽。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更问假如,事还成後,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
-
续红楼梦 清嘉庆四年(1799)抱瓮轩刊本《续红楼梦》扉页书影 清嘉庆四年(1799)抱瓮轩刊本《续红楼梦》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红楼梦续编》。三十回。秦子忱撰。秦子忱,号雪坞,陇西人
-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
此篇咏的是芭蕉,而寓托的却是怀人之意。词之上片侧重写芭蕉的形貌。先描绘帘外摇动的翠影遮檐,又转写其掩映帘内之人和物,而后再写芭蕉之“芳心”裹泪,暗喻人心之愁聚,最后以空阶夜雨,梦回无眠烘衬愁情。下片侧重写怀人之思。过片承上片结处而来,写
-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青毡剑履旧物,玉立侍天颜。莫怪新来白发,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南涧旧活计,猿鹤且相安。歌秦缶,宝康瓠,世皆然。不知清庙钟磬,零落有谁编。堪笑行藏用舍,试问山林钟鼎,底事有亏
-
敦诗说礼中军帅,重士轻财大丈夫。常与师徒同苦乐,不教亲故隔荣枯。花钿坐绕黄金印,丝管行随白玉壶。商皓老狂唯爱醉,时时能寄酒钱无。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于丹最美古诗词读书汇报,内容包括于丹最美古诗词阅读感悟六篇,于丹最美古诗词阅读感悟六篇,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介绍。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x0d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
-
【注释】 选自《庄子·齐物论》。 彼:那。 是:这。 偶:对立。 枢:门上的转轴。这里指道的枢纽,即道的关键。 环中:圆环中空虚处。环,门上下两横槛的洞,圆空如环,以承受枢的旋转。 无穷:包括时间的无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 ① 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 ② 则静,危 ③ 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 ④ 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 ⑤ 也。(《势篇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