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芳兰》全诗原文鉴赏
李世民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李世民这首咏兰诗写春日下兰花的美丽姿容及其芳香,赞美了兰花高洁品性。首联“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写在春日光辉映照之下,在皇家紫苑之内,兰花开放,呈现一派美好景象。兰花形象本是出自幽谷以象征其高傲雅洁。在李世民笔下,虽开放于紫苑之中,但也同样给人以美好印象,这就明显地打下了帝王之尊的烙印。淑景就是美好景致。“媚”字用在这里似乎有些俗,但既与紫苑相应,倒还显得和谐一致。兰花作为自然植物本无好恶之感,入于诗,注入诗家情愫也自当因人而异。在至尊眼中,似乎自然万物都无不应向其俯首称臣吧。第二联“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是对兰花形象细腻的描绘,兰花之色并不深,露珠凝聚其上,光辉闪耀。写得比较平实,并不为奇。接下“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一联就很有神韵。将兰花在日光照耀下,影子随风参差摆动,清香阵阵袭来时浓时淡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兰花向来不以色艳见长,而以香清名世。作者说“含浅色”正是其色清淡,说“轻重香”也正见香淡雅。应该说,李世民这一写兰的诗句还是抓住了兰花特点来运笔的,有色、有光、有影、有香,细腻传神。结末“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意谓:兰花如此色、香、形,只有君子堪赏、堪折,充作佩兰以散芬芳。屈原楚辞中屡屡引兰为佩:“纫秋兰以为佩”,“疏石兰兮以为芳”,“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怀兰英兮把琼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也不过是沿用诗家惯用之语,其用意内含与屈原所引自然有别。别在何处,恐怕主要还是二人地位不同、心境不同所致。不过,单就咏兰诗而言,李世民这首也还是自有其特色的。那就是开于紫苑之中的兰花及其所象征的品格与赏兰者之间强烈反差所形成的韵味。兰花是清雅的象征,紫苑是富贵的所在,二者怎样和谐统一呢?李世民这首诗就作了这一尝试,为咏兰诗开了别一场面。
-
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2]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 [3] 。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 [4] 。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 [5] ,嫁之张耳
-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晋·皇甫谧2江上丈人者,楚人也3。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4,奢子员亡5,将奔吴6。至
-
双双燕 【宋】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
汉广 作者: 胡昭著 【本书体例】
-
相和歌辞·梁甫吟 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钧,风雅暗与文王亲。
-
论题解析 [解题]节俭(thrifty),即节约、俭朴。 [析题]节俭是以长远、冷静的目光着眼未来,节俭意味着不铺张、不浪费,意味着节
-
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一、讨论范围及术语说明本文讨论的范围限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国内的诗歌写作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