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明月何皎皎》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①
【注释】 ①引领:延颈。
【译文】 夜深了,依然不能入睡。皎洁清冷的月光,透过轻薄的罗帐,一直照到了床上。忧愁烦恼,辗转反侧,索性披衣起床。徘徊室中,思绪沉重:客居他乡的游子,即使实现了所求,寻得了快活,又怎能比得上与亲人相聚的温馨与欢乐?真不如早早归去!满腹的愁思苦涩啊,向谁倾诉?唯有孤独一人,从室内踱至门外。徬徨庭中,抬首遥望,低头垂泪,漫步入房,听任这思乡的泪水沾湿衣裳。
【集评】 明·陆时雍: “隐隐衷,澹澹语,读之寂历自恢。” (古诗镜卷二)
清·王夫之:“大端言情,风雅正系。”(古诗评选卷四)
清·陈祚明:“出户入房,无一而可。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吴琪:“无甚意思,无甚异藻,只是平常口头,却字字句句,用得合拍,使尔音节响亮,意味深远,令人千读不厌。无限徘徊,虽主忧愁,实是明月逼来。若无明月,只是捶床捣枕而已,那得出户入房许多态。”六朝选诗定论)
清·朱筠:“此首起四句,与‘孟冬寒气至’数句,用意颇同,神情在‘徘徊’二字,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审之又审,自当决绝,莫可犹疑,一鞭明月,归来非迟,则向之徘徊者,不必徘徊矣。然而或为名利,或为君友,欲归不得,有无限愁思难以告人,所以念及归而引领,念及不能归而还入房,至于泪下沾衣,何其惫也。与第一首不必一人作而神回气合。”(古诗十九首说)
清·张玉谷:“此亦思妇之诗。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反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圆。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傍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这是客子思家之诗,不必以“客行”二句为“从彼边揣度”而解作思妇之作,徒然多生周折,诗情反不明畅。思乡之情从来不是单纯的思乡,尤其对于那些游宦的士子。诗中人因何而勾起思乡情?又为什么如此思乡而竟不归去?诗均无言,只以人在那夜天月色下的徘徊徬徨,写出心中绞结纠绕的无限愁烦。正以其情之难言而感人。
-
原强(节选) 严复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
-
《菊花·念奴娇菊》咏菊花诗鉴赏 刘克庄老夫白
-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
-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懒画眉】 (生扮潘必正上)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科白从略) 【前腔】 (旦上)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
-
(明)王守仁 客行长沙里, 山川郁绸缪①。 西探指岳麓, 凌晨渡湘流。 逾冈复涉险②, 吊古还寻幽。 杯壑有余彩, 昔贤此藏修③。 我来实仰止④, 匪伊事盘游⑤。 衔云开晓望, 洞野浮春洲。 怀我二三
-
《杜鹃花·送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吴融春红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苍劲有力
【题解】 子昂于三十九岁时在武攸宜军幕北征契丹,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以奋身报国,但为武攸宜拒绝,还因此被贬为军曹,子昂遂缄默不语。一天,他登上蓟北楼,独立苍茫,感怀古今,慷慨流涕而作《登幽州台歌》。
-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