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秋田索画之一》原文、注释和解析
清·郑燮2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3。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得时得笔之候乎!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1靳秋田索画共四篇,这是第一篇。见郑板桥集·板桥题画。中国画家丛书·郑板桥影印其巨石兰竹图横幅,题此文,个别字句稍不同。2郑燮(1693-1766):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诗人。有郑板桥集。3吾曹:我辈。
【析点】 这则短文,可说是作者一幅自画小像,活现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你看他,“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却又技痒,欲借笔墨“舒其沉闷之气”。这,连他自己都觉得“贱”。“今日”无事,晨起“扫地焚香,烹茶洗砚”,何其悠哉! 此刻“故人之纸忽至”,他不仅没骂人,反而“欣然命笔”,画中自得其乐,觉得笔下之画“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不过,这天是个例外,他“命笔”而“欣然”,那是“得时得笔之候”罢了。平日,他对索画者,索“偏不画”,不索“偏要画”。这“极是不可解处”,岂不恰恰是板桥不同世俗的“怪”?
板桥夫子“怪”么? 怪。其“怪”何止于此? 他放着高官厚禄不去享,偏为民请命而丢掉官职,岂不“怪”哉?这段史实毋须多言。仅就艺术而论,为果腹作字作画其苦可以想见,为应酬而作字作画何乐之有? 艺术创作,苦中有乐,技痒是对艺术的酷爱,为乐而苦方有其独创,惟独创笔下才生新境。“怪”是有成就的艺术家秉赋与个性。没有“怪”就没有郑板桥,没有“怪”也就不会产生郑夫子独具一格的绘画艺术。人贵自知,板桥自知,率直、诚笃之自画小像,颇有“神理自足”之妙矣!
-
一、荒野化:乡村小说的想象方式“荒野”,本意荒凉的原野。荒野想象是小說家对乡村的一种塑造方式。19世纪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飞
-
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
《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推陈出新,饶有别致。》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 皇甫德参 1 上书曰:“陛下修洛阳宫,是劳人也;收地租,是厚敛也;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太宗怒曰:“此人欲使国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宫人无发,乃称其意!”魏徵进曰:“贾谊 2 当汉文 3 之
-
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二
-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3301】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2 3万字 2016年11月第1版,49元)△本书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化的种种措
-
诗描绘了谢脁北楼明丽的秋景和萧瑟的秋意,抒发了对谢脁深切的思古幽情,反映了诗人对谢脁的敬意。
-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是毛泽东为纪念烈士罗荣桓而写的诗词作品。这首七律表达了对罗荣桓同志的怀念之情,赞扬了他为共和国事业付出的牺牲和奉献。毛泽东通过描绘罗荣桓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敬意。整首诗以豪放激扬的笔调,展示了毛泽东爱国主义情怀和牺牲精神的理念。这首诗深情而振奋,体现了毛泽东对英雄的怀念之情,并呼吁人们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思想和雄浑的语言,成为了爱国主义的经典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