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之十》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之十
纪昀
乱山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
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
这是一首描写天山天池景色的七绝。诗下有作者自注:“博克达山有龙湫,周环十余里,深不可测,万峰拱抱如莲瓣。初苦田水不足,遣使祀以太牢,水即坌溢。”据史书记载,享有“天山明珠”之称的天池,曾有过冰池、龙湫、龙潭、神池等名称。诗的前两句,便描写了天池的周遭景物及平湖风光,“乱山倒影碧沉沉”,写万峰拱抱的山色,沉沉的碧波如一面晶亮的镜子,倒映出四周纵横的崇山峻岭。天池座落在天山东段巍峨的博格达峰下,海拔1980米,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因此,在它的周围便全是那高入云天的冰峰雪山,晶莹如玉,掩映着一碧清潭。然而这一句诗并非仅仅在表现乱山纵横的景象,我们看到那美丽的山色是它在澄碧的湖面出现的倒影,山色即湖光,所以,这一句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既显示了“环湖皆山”的美景,更将“如天镜浮空”的天池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就巧妙地点出了赞美歌咏的对象。
第二句“十里龙湫万丈深”承接上句,直笔赞美天池的浩淼深广。这是一个半月形的湖泊,长达3400米,最宽处有1500米,面积近5平方公里,清澈的湖水最深处达105米。诗人在这里用了两个数量词来概括,以“十里”喻其广,以“万丈”喻其深,简洁明了地画出了天池的面貌。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已经描述了天池山光水色的美景,那么后两句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天池清流不断、造福于人的奇特景象。“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叙述了天池一个怪异的感应现象。天池的湖水本是高山冰雪消融而成,古时天山脚下的人们便开凿水口,引水下山,灌溉农田。干热的西北边地,水是丰收的第一因素,尤其在旱季。人们盼望天池泄水不断,就迷信地以最隆重的太牢祭祀水神,即诗中描写的“沉牛答云雨”,将牛作为牺牲沉入水中,求得雨水调和。而求雨之时也正是久旱天热之际,这时雪水融化得也多,天池水量也增大,于是就给人们造成了沉牛求雨而“水即坌溢”的感觉。诗人在这里也惊异于求雨灵验的表象,写下了“飞流不断到如今”的诗句。这里的飞流可以理解成雪水消融,从高山上流入湖中的瀑布。但由诗人在诗下自注看来,理解为自天池奔向山下灌溉农田的溪流似更为恰当。至今人们在从山口走向天池和盘旋山道边,犹能看到幽林深涧中,飞湍急流奔冲而下的萦回曲折之态,这也正是天池碧水构成的一幅亘古常新的画图。
纪晓岚是清代的大手笔,在遣戍乌鲁木齐的两年里,对边疆的风土人情充满了热爱,发而为诗,便成了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这首诗是列入其“风土”类二十三首中的第十首,以晓畅清新的诗笔为天池传神写照,生动地展示了高山平湖绰约多姿的美景。
-
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暖怜炉火近,寒觉被衣轻。枕上酬佳句,诗成梦不成。
-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翠竹”类的诗句。 我所以爱山居窗下幽雅的竹丛,是因为它不改清幽的郁郁树荫,它以
-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什么意思|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曲包。 “黄梅时节家家雨。”作品开篇首先点明了时令,“黄梅时节”,也就是梅子黄熟的江南雨
-
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仲冬边风急。云汉复霜棱。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
-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
郭震《古剑篇》 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
-
[唐]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 ② 。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 ③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④ 。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 ⑤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 ⑥ ;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
-
宋·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2,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3。嗟乎!孟尝
-
四月田家麦穗稠,桑枝生椹鸟啁啾。凤城绿树知多少,何处飞来黄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