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万俟咏《长相思·雨》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不难看出,本词有所本。传云唐人孟浩然有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动京师,温庭筠更漏子又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恨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初张先更有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本词雨打芭蕉取象于张先,而句意大抵出温词,溯其源,又不得不归之于孟诗。
然而因袭中亦见创新,词人点染成句之工,倒是一个范例。
其法有二:一曰渲染影借,二曰往复以尽其意。
温词下阕的“一叶叶,一声声”,被移到了上阕起句,又易“叶叶”为“更更”,“一声声,一更更”,先以叠词叠韵造成了凄切单调的情韵。第三句方拈入“芭蕉”,又加一“灯”如豆与雨打芭蕉声相应,“窗里”、“窗外”再用叠词,便在更深的单调寂寞之中,使声光互映,渲染了气氛,于是“更更”长夜,凄凄雨天中离人的百无聊赖之感,便盈满而溢,化作了“此时无限情”。
一咏不足,再咏之。“无限情”过片换头,行为下阕的“梦”字,“恨”字。寻“梦”只求“愁情聊胜无”,却为雨打芭蕉,声声滴破,更更难成,这悲“恨”岂非更是“难平”。“难”字三相叠,后难更甚于前“难”,于是化作怨语“不道愁人不喜听”,“不”字四相叠,凸现“愁”字。由寻“梦”而“恨”(憾)而结到“愁”,层层递进,凄意更满,“无限”怅惘,然而这雨声完全不关怀,依然是“空阶滴到明”。听雨在下阕进而为恨“雨”,不愿听而又不得不听,“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用唐诗或前人词句,是宋词一种常见的技法,意在借前见后,暗示以调动读者想象,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翻新。此词成功了,语似平淡,而意味无穷。由二法进而玩其奥秘,又可悟字词位置的作用,上、下片分以“芭蕉”、“愁人”居中,则一篇皆活,试易其位,必不能佳。
-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去去勿重
-
阴阳乖错乱五行,穷冬山谷暖不冰。一阳且出在地上,地下谁发万物萌。太阴当用不用事,盖由奸将不斩亏国刑。遂令邪风伺间隙,潜中瘟疫於疲氓。神哉陛下至仁圣,忧勤悬祷通精诚。圣人与天同一体,意未发口天已听。忽收
-
益第四十二 【题解】 益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所以,卦名曰益。
-
(离娄上) 古时候的人,彼此交换着儿子教训;因为父子之间,直接教育相当不容易,父亲教训儿子行正道,如果儿子无法将正道行通,接着就要用怒言责备他了。教训儿子的本意是爱护他,接着用怒言责备,反而要伤他感情
-
司空图 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
-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①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② 。 〔
-
《九思》者,王逸(汉汉侍中南郡王逸,字叔师)之所作也。逸,南阳人,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为之作解。又以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
-
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愁”不会有人主动喜欢,但却无影无踪无时不在人的身边,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深
-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
-
忆昔尝修守臣职,先春自探两旗开。谁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銮赐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