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注释】
选自尚书·武成。武,武功。成,成就。本篇记录周武王伐殷归来向祖庙、上天及诸侯百官报告伐殷取得的成就,故名武成。
偃:停止。
修:修治。指停止武备,修治文事。
华山:旧说是西岳华山。阎若璩以为是商州洛南县东之阳华山,与桃林之野南北相望,壤地相接。
阳:山的南面。
桃林:地名,在华山的东边。阎若璩以为是今河南灵宝县西至潼关一带三百里地。
服:使用。
【赏析】
周武王讨伐殷商,大败商军,凯旋而归,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商朝灭亡,周朝兴起。武王向祖庙、上天、山川、诸侯百官报告伐殷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新生国家的治国方略: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意思是:停止武备,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旷野,向天下表示不用它们。意谓不再使用武力。
殷纣时期,人民遭受暴政的压迫,苛捐杂税沉重,民力不堪重负。加上讨伐殷纣王的战争,耗尽了民力民财。周武王洞察到了这一点。现在纣王的暴政已经消除,人民急需安定的社会生活,休养生息。国家急需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周武王顺应时代的要求,偃武修文,是一个大得民心的英明决定。
文中,归马于华山之阳——偃武之举也;放牛于桃林之野——修文之行也。二者两两对应,既有语气上的强化作用,又有修辞上的对偶关系,音韵和谐上口,颇有后来两晋、六朝骈散的文采。
自然,周武王这一重大举措,得到了人民衷心的拥护和支持,国家迅速恢复了战争的创伤,经济发展,百姓富足,国力大增,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兴盛的基业。
-
《平水韵》 夙世千回承顾曲,长教寸愿夜提壶。 霜华砌草情牵老,月色庭柯梦织吾。 一个阑干犹客上,九重河汉岂人殊。 挑灯枕藉更筹远,坐断离肠满鹧鸪。
-
禅客学禅兼学文,出山初似无心云。从风卷舒来何处,缭绕巴山不得去。山州古寺好闲居,读尽龙王宫里书。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忽然登高心瞥起,又欲浮杯信流水。烟波浩淼鱼鸟情,东去三千三百里。荆门峡断
-
酬张少府王维①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②,空知返旧林③。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④,渔歌入浦深。【注释】①王
-
[宋]陈师道触寒历险来特特,愧无以当欣有得。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人畏有心
-
谁家洛浦神,十四五来人?媚发轻垂额,香衫软着身。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飞鹊徒来往,平阳公主亲。
-
夏完淳 其 一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其 二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尽胡沙。 落日翻旗影,清霜冷剑
-
《尚书》的《禹贡》和《洪范》是最早记典章制度的著作。《禹贡》主要记贡赋和地理,《洪范》(译成现代文曰大法)主要记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天文、历法、五行,从《史记》后成为纪传体的一部分“志”,记载政治、经济
-
维天之命 作者: 林家英 【本书体例】
-
陈道复 粉态含香露未干,冰肌犹怯晓官寒; 沉香亭北人如玉,一笑东风半倚阑。 陈道复(1483—1544),明画家。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家中富裕,过着“
-
【4421】人生易经(雷祯孝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50 2万字,2016年4月第1版,48元)64题。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易经》,巧妙地将《易经》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