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李白的诗,仔细赏玩,这首诗确实是很有诗味的。
“天门山”,指今安徽省当涂县、和县的东西两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从南京乘江轮往长江上游驶去,不多久就会看到这东梁山和西梁山,在长江之中屹立,虽然并不太高,却隔江相对,宛然若门,加上江涛滚滚,拍打着山崖,江天空阔,气象倒也十分雄浑豪壮,难怪李白要吟诵一番了。
题目是“望天门山”,还应该从“望”字上来做文章。“望天门山”者,诗人自己此时并不在天门山,而是在大江之中,帆船之上。究竟是从下游“望”的呢,还是从上游“望”呢? 即是说,李白究竟是乘船上行呢,还是下行呢?这个问题大家有些不同的意见。我们的想法是,把李白解释为是下行,从上游望天门山比较好一些。道理我们下面再说。
“望天门山”,是“望”得很有特色的。“望庐山瀑布”也是在“望”,可是“望天门山”的“望”,不同于“望庐山瀑布”的“望”,“望庐山瀑布”是“静望”,站在一个角度不动;“望天门山”是“动望”,是在小舟之上,随着小舟不停地向天门山靠拢,由远及近地“望”。这就是这首诗的特色。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是远望。李白站在船上,远远地抬头看见了天门山,雄伟地矗立在江中,这是最先映入李白眼帘的事物,也是诗要描写的主体。“中断”的“断”字下得十分贴切。东西梁山靠江心的一面,十分陡削,好象是悬崖峭壁,并不如他们靠江岸的一边那样舒缓平坦。就好象一刀把它们切开来的那样,中间“断”了。这一点,不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李白有一首瀑布诗,开头两句是“断岩如削瓜,岚光破崖绿”。瀑布是必须有断岩绝壁才能有的,如果山有一定的坡度,水往下淌的话,只能是山涧水了,还成什么瀑布?所以从“断”字是可以看出山之陡削来的。这句是说天门山中间给江水冲断了,楚江开通了。这一带古时属楚地,故称楚江,这一点大概无庸赘言了。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是李白把视线往下移了一下。由山看到了水,仍然离天门山还有一定的距离。碧水,形容水清如碧,其实大浪滚滚,泥沙俱下,水在近处看是不可能很澄碧的。可是李白是远望天门山下的水,由于青山的映照,水色就显得比较深,此时太阳尚未升得很高,光线也比较暗淡,所以看上去好象“澄碧”了。长江水本来是东流的,可是这一段航道从芜湖开始就往偏北方向流去,一直要过了南京,才又继续往东而去。这是从总的趋向说。当然在这段航道里,弯曲之处也不少,至天门山,当是又向北一拐。所以“至此回”的“回”应该当作“转弯”或“绕弯”讲。
“两岸青山相对出”。船慢慢地接近天门山了,山色青青,已在目中,而且是东西梁山非常对称地出现在眼前。这里形势确实十分险要,春秋时,楚国获吴国大舰就在此地。自六朝建都金陵,这里都要屯兵把守。两岸山顶以前各有一城,为南朝宋将王元谟所筑,可以据此来控制江面的。其之所以险要,就是因为“山”是“相对出”的,若只一面有山,第一句也不能下“断”字,这里也就不会成为江防要地了。
“孤帆一片日边来”。有人说,“孤帆一片”是指李白自己的船,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全篇是“望”中所见,那么这“孤帆一片”也应该是望中之景。船已经驶过天门山了,如再望天门山,该回过头来了。这时候诗人并没回头,而是继续向前直视,远远地望见一只孤舟,从水天相接之处徐徐而来,也许是很远吧,还只看见船帆一片!这是何等壮阔的气象!读者可以细细体味。问题是“日边”三个字。这“日”,是“旭日东升”之“日”呢,还是“日落西山”之“日”?我们想,古人出门远行,日落西山之时,大多已要寻找宿处,江行亦复如此,该早早靠岸下锚过夜了,断无再行之理。而理解为“旭日东升”之日,则是早晨刚出发,顺流东下,遇见对面来的船是很可能的,此其一;第二,旭日东升,孤帆一片,气象比较浑厚壮观,如晚照之下,显得萧索,就诗的意境来说,前者比较融和。再说,从“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看,诗人也是顺流而下,顺着船行看水流,比较合于情理;最后,古代说“日边”,一般是指日出之处,而不是指日没之处,这是通行的道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想,把李白解释为从上游顺流而下比较合适一些。
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全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般的分析文章把这首诗比作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我们想,这是远远不够的。这应该是一系列由远及近的特写镜头,从远处望天门山,一直到船驶过天门山,一直向东远去。它不是象风景画那样静止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是在变化着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这首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站立在船头之上,顺流而下,而他那深邃的目光,正在捕捉着每一个足以表现天门山特征的镜头:望山,山矗之;望江,浪滔滔;望远处,金光闪闪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孤帆一片就从那边驶来……读了这短短四句诗,我们不但会醉心在如此大好的山河之中,也还为诗人雄浑淳厚的气质,豁达畅通的胸怀,豪放爽朗的心情所感染,而且更要为诗人卓绝千古的艺术才华所惊倒!
-
作者: 顾志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清纪昀(
-
《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其三、其五、其七)》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其三、其五、其七)》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
-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①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②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作品赏析①产:一作“业”。②朝:又作“城”。③将:又作“还”。论:又作“言”。
-
友谊之于人 ◆ 培根 有人认为两双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双眼睛看到的更多;或者以为一个发怒的人未必没有一个沉默的人聪明;或者以为
-
国学名句“苟得其心,万里犹近;苟失其心,同衾为远”出处和解释
【名句】苟得其心,万里犹近;苟失其心,同衾为远 语出汉代徐干《中论·亡国》。如果能抓住贤才的心,即使相隔万里也像是近在咫尺;如果不能抓住贤才的心,即使同盖一条被子也像是天各一方。说明笼络贤才最要紧的是
-
(孔)子曰:“举直 ① 措 ② 诸枉 ③ ,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二十二) 注释 ①直:正直、善良的。②措:原文为“错”,措置。③枉:弯曲、邪恶。正直的能够校正弯曲的。 【译文】 孔子说:“如
-
浊暑忽已退,清宵未全长。晨釭耿残焰,宿阁凝微香。喔喔鸡下树,辉辉日上梁。枕低茵席软,卧稳身入床。睡足景犹早,起初风乍凉。展张小屏障,收拾生衣裳。还有惆怅事,迟迟未能忘。拂镜梳白发,可怜冰照霜。
-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品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
-
元戏剧《郑廷玉》鉴赏 《后庭花》全名《包龙图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什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