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其三、其五、其七)》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其三、其五、其七)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本题乃组诗,共十首。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石湖范致能尤爱其诗,杨诚斋亦爱之,赏其岁除舟行十绝,以为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其一写旅途即景。除夕晚上,诗人自石湖归家。残雪在地,水上行舟;四野幽阒,夜寒袭人。油然生感,发而为诗。
前两句写远景。首句巧妙地点出时令。诗人不写寒凝大地,却状细草穿沙。撇开严冬,预报早春,立意高妙,总领全章。次句写“归”,又不滞于“归”。水悠悠流去,船徐徐前行,眺望来处,吴宫已在一片寒烟笼罩之中。此处以吴宫指代石湖所在地姑苏,吴宫荒草,冷烟渐起,自具一种萧索冷漠的气氛。而“迢迢”两字,回环的音节又平添感情色彩。此番石湖一游,颇得知遇。然诗人乃落拓游子,身世飘零之感随处触发。“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萼红),“沈思年少浪迹……漂零久,而今何意”(霓裳中序第一)。这是诗人的境遇和性格所形成的一种淡泊、幽冷的个性,在诗中自然流露。
后两句写近景。夜色浓重,竹树掩映,不见梅影,但有暗香。“梅花竹里”明状梅而又不质实,“无人见”,足见境界清幽。“一夜吹香”暗写梅,极得风神飘渺之致。诗人似乎陶醉于梅香之中,不知不觉过了石桥。“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刘熙载艺概)此诗也是如此。
诗人构思高妙,精心选了细草、沙地、残雪、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八种景物。梅花乃主景,出之以虚笔,遗貌得神,形成“清空”的意境。这是诗人性格、情趣、修养对客观环境的契合,极见功力。正如清人朱竹垞所说,“尽洗铅华,极萧散自得之趣,故独步一时”(曝书亭集)。
其三写深夜舟行。题旨与上诗同,然取材角度、表现手法则异。体现出大手笔的艺术腕力。全诗取景于舟,以舟上动景入画。仿佛摄影中的特写镜头,把画面凝聚到一点。
首两句从听觉下笔,点出一个“归”字。黄帽代指舟人。他们连夜行舟,传呼不已,加上篙击流冰,嘶嘶作响。诗人因此而“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
后两句由所闻写到所见。“睡不成”,诗人便把视线投向舱外。“分明旧泊江南岸”,一笔宕开。按理夜色深沉,视野模糊,这里却不用“依稀”、“隐约”,而说“分明”,足见诗人对江南岸印象之深。水上夜行,江南飘泊,乃姜夔谙熟之事。“夜深客子移舟处,两两沙禽惊起。”(水龙吟)“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淡黄柳)。“旧泊”之处,使千思万绪,纷至沓来。对此,诗人欲说还休,并不展开。结句又把目光移到舟上。一放一收,舒卷自如。春风飐“客灯”者,实乃春意在“客心”之意,与王湾次北固山下“江春入旧年”一句同样高妙。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这是诗人内心蕴含着的一种优美情致的自然流露。此句乃聚一篇之精神,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全诗意境隽美、蕴藉,体现了白石清妙秀远的诗风。
其五写舟上小景,拓开了诗人另一种思想境界。寓飘零身世于悠然超脱的意态之中。
首两句写“归”,又不同于一般之归。起句“定是”两字,寄寓了天涯飘泊之感。诗人把自己比作陆天随不无原因。唐末自号江湖散人的陆龟蒙,隐居不仕,常携书、茶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姜夔也因用世不得,飘泊为生,与龟蒙甚为相似。此意在其诗词中常见。“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人相似,诗亦然。杨万里为此而称赏他。“待制杨公以为‘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于是为忘年友。”(见周密齐东野语)何况目下又适从范成大隐遁之处的石湖返回,野旷天寒,小舟激冰而行,恍若凭虚御风,远离尘嚣。一种悠然之致见于笔端。
后两句写实。“已拼”两字作承转。既已为天随后身,浪迹江湖已成定局,则舟上过年,倒也萧闲自在。“拼”乃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一丝淡淡的哀愁从中透露而出。
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请人和雪洗去仆仆征尘,一种自适之趣溢于言表,但掩饰不了心境的凄凉。
其七写夜渡太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空蒙淡远、清旷寂寥的冬夜行舟图,深蔚含蓄,旨隐象外。
首两句写望中景。诗人纵目太湖,但见湖水浩渺,茫无际涯,天水之际,雁影依稀可见,极具飘渺孤凄之致。凝视远方,重叠的玉峰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明灭可睹。不说“云缭绕”而说“护云衣”,融情入景。此两句意在笔先,颇有意境,确是“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语)。茫茫太湖之上一点雁影,与诗人孤舟而归的飘泊之情正相契合。杜甫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诗人也有“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之句,都是同样的比况。
后两句写近景。“只有诗人一舸归”。茫茫湖面,只有诗人一叶扁舟,悄然而行,俯仰之间,身世之感袭上心头,怎不倍感寂寞?
此篇之妙在落句。其一,不着声色,以景结情,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其二,篇末点出全文线索。诗中水、雁、云、山、桥,一些分散的物象都从诗人视野中出,以“归舟”贯串成章,意与象合,真如他自己所说,“自谓平生用心苦,神凝或与元气接”(送项平甫倅池阳)。
〔注〕黄帽:即俗称梢公,汉代称为“黄头郎”(见汉书·邓通传)。吴松:吴淞江,今苏州河,为黄浦江支流。倩:请。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先秦散文·列子·杨朱篇①(节选)》原文鉴赏
-
荡寇志 清咸丰三年(1853)本衙藏板本《荡寇志》扉页书影 清咸丰三年(1853)本衙藏板本《荡寇志》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一名《结水浒传》、《结水浒全传》,又名《续水浒》。七十回,结子
-
·纪 昀· 李玉典言:有旧家子夜行深山中,迷不得路。望一岩洞,聊投憩息,则前辈某公在焉。惧不敢进。然某公招邀甚切。度无他害,姑前拜谒。寒温劳苦如平生。略问家事,共相悲慨。因问:“公佳城在某所,何独游至
-
【题 解】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而作的。陈亮为人豪爽、力主抗金,是
-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赏析: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石鱼湖上醉歌①并序 元结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夜晚”类的诗句。 平野广阔无边,星斗低垂在它的上空。大江奔流不息,倒映水中的明月随着
-
水仙子·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皎月明。 关山万里增归兴。 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 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
阳陵郭门外,陂陁丈五坟。九泉如结友,兹地好埋君。
-
《诗·大雅》篇名。传为周厉王时卿士凡伯作,诗中斥责贵臣无远见,谋私利,不听忠言,为害民众。西晋时王公大臣自委任属官,皆书于板而除授。南北朝时,诸府除官亦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