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鉴赏、赏析和解读
蔡伯喈一去求名利,
抛撇下赵五娘受尽孤凄。
三年荒旱难存济,
公婆双弃世,独自筑坟台。
身背琵琶,身背琵琶,
“夫,京都来寻你,京都来寻你。”
又
赵五娘借问京城路,
骂一声“蔡伯喈薄幸夫!
堂上双亲全不顾。”
麻裙兜了土,剪发葬公姑。
身背琵琶,身背琵琶,
“夫,诉不尽离情苦,诉不尽离情苦!”
又
张太公嘱咐贤哉妇:
“到京都寻丈夫,
见郎慢说双亲故,
慢说裙包土,慢说剪香云;
只把你这琵琶,只把你这琵琶,
诉出心中苦,诉出心中苦。”
——明·龚正我辑时尚古人劈破玉歌
琵琶记,是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取材民间传说“赵贞女蔡二郎”故事。写蔡伯喈赴京应试,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蔡在京中状元,招赘于牛丞相府。原籍遭受灾荒,蔡的父母都饿死。赵五娘安葬好公婆,以弹琵琶沿途卖唱行乞,进京寻夫。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者把传说中蔡伯喈的弃亲背妇,改为被父命所迫;把谴责蔡伯喈的“不忠不孝”,改成同情蔡伯喈为“全忠全孝”而不得不服从父命君命。在这首民歌中,则仍然对蔡伯喈采取谴责的态度,谴责他“一去求名利,抛撇下赵五娘受尽孤凄”,骂他是“薄幸夫!堂上双亲全不顾。”薄幸,即薄情、负心。这表现了民歌作者与剧作家高则诚不同的爱憎感情。但它又不同于“宋元旧篇”中的赵贞女蔡二郎那样对蔡伯喈恨之入骨,写他“为暴雷震死”(见明·徐渭南词叙录),而是根据琵琶记剧本,写赵五娘依然对蔡伯喈寄予厚爱,口口声声喊“夫,京都来寻你”, “夫,诉不尽离情苦”。
民歌作者的同情集中在被蔡伯喈“抛撇下”的赵五娘身上。她在连续三年灾荒年月,独自担负起侍奉公婆的重任,为安葬公婆,她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用自己的麻裙包土筑坟。正如邻居张太公所夸赞的,她是个“贤哉妇”。她为丈夫、为公婆可谓吃尽了千辛万苦,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极为善良的吃苦耐劳的贤妇的典型。张太公的几句嘱咐,也充分表现了他对邻里的关怀、体贴之情,反映了中国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民族性格。
跟一般的民歌多擅长于抒情不同,这组民歌则侧重于叙事,篇幅不长,但却已概括了原剧本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同时,它又不单纯是叙事,而是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如“骂一声蔡伯喈薄幸夫!堂上双亲全不顾。……夫,诉不尽离情苦,诉不尽离情苦”,这字里行间,该是滚动着多么激动人心的感情血液啊!
-
武邑 ① 某公与戚友赏花佛寺。经阁前地最豁敞,而阁上时有变怪,入夜即不敢坐阁下。某公以道学 ② 自任,夷然弗信也。酒酣耳热,盛谈《西铭》 ③ 万物一体之理,满座拱听,不觉入夜。忽阁上厉声叱曰:“时方饥
-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辏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作品赏析云山:一作山色。昨来
-
抽空回了趟老家。老家的天空还是那样,瓦蓝瓦蓝;老家的河流还是那样,碧绿碧绿;老家的风还是那样,清凉清凉。回到老家的感觉,也还是那样
-
【3087】强国宏略:国家战略前沿问题研究(薄贵利主编,人民出版社,39万字,2016年6月第1版,75元)△分四个部分:国家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国
-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
满地春风扫落花,几番曾醉长官衙。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田园知有儿孙委,早晚扁舟到海涯。
-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主之情调》经典解读 后主之情调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
-
【题解】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
-
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① ,寂寞开无主 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③ 。无意苦争春 ④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 释 ①驿:古代官道旁供行人住宿和换马
-
骈文是我国独有的文体。它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讲究平仄配合、用典和辞藻的华丽,是一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它起源于两汉辞赋,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