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泛若耶溪》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析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②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③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④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⑤
【注释】 ①幽意:寻幽探奇的兴致。偶:遇合,遇。②花路:这里指春花掩映的航道。③际夜:正值入夜时。南斗:星座名。④潭烟:江潭上的雾气。林月:初升傍林之月。⑤生事:谋生之事,指仕宦。持竿叟:钓鱼的老头。
【鉴赏】 这首诗大概是作者即将归隐时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作者通过对春夜泛舟溪上时所见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特别是仕途的厌烦之情。
诗的开首两句,写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其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的 “幽意”,即他对幽静闲适之处的兴致。“无断绝”是说他本来就有 “幽意”,而且持续到了现在。“此去随所偶” 正是 “泛” 字的具体表现。“晚风吹行舟”,写的多么轻松、欢快。“花路入溪口”,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驾着小舟,穿行在春花掩映的航道里,不知不觉地到了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是写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 是说已经到了晚上; “转西壑” 是说到了另一个景点之后抬头望天空的情景。“潭烟飞溶溶”是描写夜景。“潭烟” 中指若耶溪上的一个水潭上的雾气; “溶溶” 是夜色下雾气弥漫的样子。“林月低向后”,是说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的树木仿佛都随着月亮缓缓地后退。
诗人以春溪、夜月、花路、轻舟等意象,编织出了一个幽美、宁静而又迷蒙的意境。作者怀着“幽意” 泛舟,也确实达到了寻幽探险的目的。山水是如此幽美,月夜是如此幽静。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月色中,诗人感慨的是什么呢?“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渺茫感和想超出尘俗的思想。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意境幽深。诗人因春夜泛舟而感到了山水月夜之美,由山水月夜之美而生感慨,可谓情景交融,余韵不尽。
-
春 春天是一枝嫩芽芽,在去年的梢上又拔高了一节,它在长江之畔成长着。鸟儿比去年多叫了几声。这几声唤醒了花儿,全开了。能结果的花儿
-
治平篇 洪亮吉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
-
《茉莉花》咏茉莉花 茉莉花原产印度,伊朗。“
-
乾道八年1772年,陆游四十八岁时,撤去夔州通判的职务,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捡法官。那年正月,从夔州赴宣抚使司所在地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二月途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而写下了此首词。陆游到果州,已是“池馆莺花春渐老”(《果州
-
名言: 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注释: 践: 实践, 实行。 句意: 实践自己的诺言, 而仍不被别人信任, 这样的事情是有的; 不履行自己的诺言, 却能取得别人信赖, 这种事
-
《庄子·外篇·至乐》原文鉴赏 (解题)本篇命题
-
董其昌 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 欲写江南好风景,霅川一派出维摩 ① 。 【注释】 ①霅(zha)川:水名,亦称霅溪,在浙江吴兴境内,入太湖。后代以此为吴兴县之别称,诗中即用此意。 【评说】
-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
-
【原文】 博学①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 《论语·子张》。 【注释】 ①博学:知识渊博。②笃志:坚定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全诗】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隔年别。 紫萧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