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题临安邸》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公元1128年,金人再度南侵。翌年二月,宋高宗从扬州逃至杭州。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公元1138年,高宗定都临安。当初高宗曾下诏表白过:“复还临安,内修政事,缮治甲兵,以定基业,非厌霜露之苦,而图宫室之安也。”临安,临安,只是临时安身之地,又何尝能为长治久安之所?可事实是,南渡君臣轻社稷,他们已不思恢复中原故土,偏安江左,在这人间天堂中乐不思蜀,大有终焉之志。林升这首绝句的前三句,正是讥刺这种情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山明水秀,风暖人醉,楼阁玲珑,歌舞翩翩,美景无穷,乐声无休。这真的是升平的景象么?不,升平的梦,早在靖康之难中就被敌人野蛮的铁蹄踏碎了。这是在怯辱和绝望中的偷安。惟其是偷安岁月,南渡君臣便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终日沉酣麻木了。世纪末的情绪,笼罩着这自古繁华的通都大邑。诗中一个“熏”字,把这种享乐的情景变作直接的感觉,让我们十分具体地感受到。然而,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痛苦的。“几时休”三字,透露出这样的心情。当一位有志之士,意欲振兴朝廷报效国家,而无奈主和派把持朝政,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金瓯破碎,生灵涂炭,他的心情是不难体会的。诗歌的最后一句,作者巧妙地把北宋的都城汴州与南宋的都城临安联系起来,以南渡君臣“直把杭州当汴州”的醉生梦死之况,深刻地揭露了主和派不思恢复中原的卑怯内心,也从反面映射出作者光复故土的强烈愿望。语调辛辣,笔锋犀利。这种大胆的指斥,在当时应是冒着绝大风险的。但至今不知其身世之详的这位作者,却全无畏惧,毅然地把这诗篇题在临安一家旅店的墙壁上,使那纸醉金迷的昏噩世界中,透露出一线正义的亮色。这是何等的胆略和勇气啊!
此诗用意甚深,而造语则自然平实。首句分别两用“山”、“楼”、“外”字,形成景物和字面的回环复沓,易读便记,当受民歌的影响。尾句两用“州”字,亦有这样的粘连叠合的效果,同时又把寄寓作者深意的汴、杭两地巧妙地绾合一起,借以发人深省,艺术处理有独到之处。
-
盖古之为学人材多由庠序而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盖古之为学人材多由庠序而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在城市住久了,每要害起村庄的相思病来。我喜欢到村庄去,不单是贪玩那不染尘垢的山水,并且爱和村里底人攀谈。我常想着到村里听庄稼人说两句愚拙的话语,胜过在都邑里领受那些智者底高谈大论。 这日,我们又跑到村
-
大溪口风雪(二首)其一残年容易感他乡,纵不闻猿已断肠。回首故园山万迭,满船风雪下瞿塘。其二北风吞峡一舟轻,雪里江声杂雨声。篷底细倾
-
《通典》是我国古代第1部记载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政书。唐杜佑撰。是书约在大历元年(766)至六年(771)完成初稿,经长期反复修订,于贞元十七年(801) 定稿,呈献朝廷。北宋时就
-
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慕府下,书记日翩翩。
-
[22]碧血:周朝大夫苌弘,忠心于国,却被杀害。相传他的血三年后化为碧玉,后因称死难者的血为碧血。几春花:言碧血化成几个春天的花。一抔土:一捧土,指坟。 [23]叱咤声:具有英雄气概的呼斥声。呜咽水:发出呜咽声的流水。呜咽,含有对死
-
病客多年掩绿◇,今宵为尔一颜醺。可怜玉树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闻。
-
【4312】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版)(柏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8 5万字,1989年5月第1版,2011年4月第3版,58元)13章:[1]中国政治制度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用古诗词写班风,内容包括古诗词班规、班约、班风,有关班风的诗句,适合做班级口号的诗句。班规班约总 则 一:为使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而制定本条例。二:本条例对本班有效,所有班级成员都必须遵守。第一章 班级基本目标(
-
作者: 张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