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
闽广多种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定。人即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松江府志 载: 上海西南乌泥泾镇,故有道婆祠。道婆姓黄,本镇人。初沦落崖州。元元贞 (成宗)间,附海舶归,携闽广木棉,种之,纺织为布。教他姓妇女不倦,利被一乡。及卒,乡长者赵如娃立祠奉之。
案: 黄道婆携来棉种,教人栽织,死后,人为之立祠,或亦报赛先棉之意欤? 陔余丛考 曰:琅邪代醉编 谓棉花乃番使黄始所传,今广东人立祠祀之。盖其种本 来自外番,先传于粤,继及于闽,元初始至江南。
柳南续笔 卷二:
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于此地,颇茂。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铸鼎余闻卷三:
明陈三恪 海虞别乘 云: 吾邑海乡之种木棉,实始于元。元初,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泾民生计遂裕。妪死,为起墓立祠祀之,知吾邑纺绩断自元始。宝祐、至正间尚未栽木棉云。(今松江、太仓及邑东乡木棉之地,均立庙祀焉。)
[案] 黄道婆传授纺织术,为中国科技史之大事件,已为人们所熟知。神而祠之,也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王应奎 柳南续笔 论之甚是。然其未能列入祀典,与先蚕齐肩者,或因其为普通劳动人民,难 登统治者之殿堂乎? 至于深受其惠的松、太一带的人民,并未忘记她的功绩,其庙祀沿数百年而不绝。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夜晚”类的诗句。 缺月如钩镰,静悬在枝叶稀疏的梧桐树梢上。漏下时移,夜阑声寂,大地进
-
(唐)刘虚 陶家习先隐, 种柳长江边①。 朝夕浔阳郭②, 白衣来几年③? 霁云明孤岭, 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④, 野情何绵联⑤。 萧萧丘中赏⑥, 明宰非徒然⑦。 愿守黍稷税, 归耕东山田⑧。 【题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一首通篇写景的诗。它体现了杜甫的绝句之异于常调的两个特色:一是两联全用对仗,即所谓截律诗中四句体;二是一句一景,四句分写四景。 就绝句的结
-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作品赏析【鹤注】此大历元年夔州西阁作。《杜臆》:咏江中月影也。何逊诗:“江月初三五。”江月光于
-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缺点错误, 对才德极高的人来说,也在所难免, 然而并不妨碍他们最终成为才高德重的贤才, 是因为他们能改正过错。所以说, 不是贵在没有过错, 而是贵在能够改正过错。
-
干部大讲堂: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专题研修课程选编(第七辑)
【3535】干部大讲堂: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专题研修课程选编(第七辑)(中组部干教局编,党建读物出版社,32 6万字,2016年12月第1版
-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鉴赏 (解题)本篇也是
-
高处的村庄高处的村庄坐在时间的轿子上蜜蜂衔花,独木成林蝴蝶笑语盈盈山河伸腿向远方远方太远抬轿子的人一步一步思想山高路长,多久了找不
-
【名句】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自知也 语出清代陈确《瞽言·近言集》。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说明有自知之明对于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修养。
-
《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出自哪里,什么
勤学类名言赏析《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