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子鱼论战》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 君将兴之, 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济【1】。司马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 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 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 宋师败绩【2】, 公伤股, 门官歼焉 【3】。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 【4】, 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5】, 不鼓不成列。”子鱼曰: “君未知战。勍敌之人 【6】, 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7】。阻而鼓之, 不亦可乎? 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 皆吾敌也。虽及胡耈 【8】, 获则取之, 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 求杀敌也。伤未及死, 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 【9】, 则如勿伤 【10】; 爱其二毛, 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 金鼓以声气也 【11】。利而用之, 阻隘可也。声盛致志, 鼓可也 【12】”。【注释】【1】 未既济: 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既: 尽。济: 渡过。【2】 败绩: 大败。【3】 歼: 尽死。【4】 不重伤: 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重, 再。不禽二毛, 禽同“擒”, 俘虏。二毛, 头发斑白的老人。【5】 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宋是商纣的后代。此话有自谦的意味。【6】勍敌之人:强敌的兵。勍(qing):强。【7】赞:助。【8】虽及胡耈(gou):即使年纪特别大的。虽,即使。及,到达。胡,老;耈,寿。胡耈,指很老的人。【9】爱:怜惜。【10】则如:何如。【11】金鼓以声气也:金鼓是用以鼓舞士卒的气势的。古代作战,击鼓以进兵,鸣金(金属制成的响器)以退兵。【12】鼓可也: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不整齐,这里是说未成列。【赏析】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前期,从齐桓公死(前643)到晋文公奠定霸业(前632),这期间中原没有霸主,力量并不十分强大的宋襄公就企图称霸。此时,处在南方蛮夷之地而潜滋暗长的楚已成为一个强国,跃跃欲试,亦想一露锋芒逐鹿中原。因此就发生了宋楚两国的泓之战。左传写战争并非直接地描写古战场上那种叱咤风云、血流成河的场面,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战前的准备上,使得读者的想象力充分驰骋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写战争的胜败,更不是着眼于双方兵力的弱强对比上,而是注重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以及决策者的正确与否上。所以收到不写大海能闻涛声,不绘高山却见起伏的效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春秋时期,各国伐战不休,有砥砺自勉暗中磨剑霍霍者,也有不自量力而面目狰狞者,宋襄公当属后者。当时,宋为了光复昔日商纣之雄风,不惜劳师动众以伐郑。楚为了遏制宋的势力,也不惜跋山涉水出师伐宋以救郑,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尚未站稳脚的宋来说,本该保存实力,而不应四面出击。宋襄公却置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重要条件于不顾,一意孤行,准备倾巢迎楚。在这危急关头,司马子鱼基于对宋有深刻的认识,于是不惮冒犯宋公,以直言相告,促其警醒。这是对战前形势的描写,在作者无隐的笔法中显示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倾向性。战前,对战争的态度本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主战也可以主和也可退却,但是一旦进入兵戎相见阶段,那就只有你存我亡,我死你活的问题。谁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需要流血牺牲,仁义与之是水火不相容的。无论哪方都想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和时机击败对方。孙子兵法里讲的“知己知彼”就是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更何况在当时楚强宋弱的形势下, 宋更不应该同楚实打实地硬拼, 而应在计谋上取胜。“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济”以整击乱, 以有备之师击无备之兵, 无疑这正是宋兵攻击的大好时机。可以想象, 阻于水流, 无暇他顾的楚师此时只有招架之功, 绝无还手之力。宋方如果一阵密集进攻, 完全可以伤敌过半, 大挫其元气。子鱼审时度势, 及时向宋襄公建议:“请击之。”宋公却自以为是曰“不可。”楚兵已经全部渡过河来, 但尚未排成作战方阵, 形势虽然危急, 但楚方还乱不成军, 不足以一时对宋构成威胁, 形势对宋还较为有利, 子鱼急忙“又以告”, 请求宋襄公出击, 而刚愎自用, 愚蠢可笑的宋公却淡淡地说:“未可。”至此有利战机全失, 宋军失败已成定局。文章的这部分写了宋襄公不知利用作战中的绝好机会, 以致惨败。写子鱼的劝告, 一次具体写出所说的话, 一次只说“又以告”, 笔法灵活富有变化。用“不可”和“未可”表现宋襄公固执己见, 用“公伤股, 门官歼焉”表现惨败之状, 简洁明了又生动形象。宋襄公为何迟迟不下令出击而致败绩的呢?从后面的文中才知, 他当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意欲以假仁假义笼络诸侯以继其霸业, 谁知兵临城下美梦不醒。当时他采取的军事主张就是“三不主义”, 不再杀已经受伤的敌人, 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不进攻未排列成阵的敌人。只有如此, 方为“君子”——有道德讲仁义的人。这是多么地迂腐、虚伪。宋襄公的“三不”为下文子鱼的反驳立下了根据。子鱼和曹刿一样是个颇具军事战略眼光的智者。只不过曹刿遇上了一位纳善如流的君王, 子鱼所对的是一个固执愚蠢的昏君。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分析, 采纳曹刿的建议所以战胜齐国; 宋襄公则将子鱼的良言当耳边风, 坐失有利战机, 落得惨败。子鱼对宋襄公的言论层层进行反驳。劈头就说“君未知战”。接着讲强敌的军队受到了阻隘而一时未能成列, 这是天赐的进攻良机, 完全可以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打受阻的军队有何不可呢?既然上战场, 作战双方不论老少都互为仇敌, 你死我活, 那么就是杀死头发斑白的老人又有何干系?认识什么是耻辱以鼓舞士兵的战斗勇气, 并教以作战的技巧和方法,本来就为的是杀敌, 虽然已经受伤但未死, 怎么可以不再杀伤他们呢?接连三句反问, 句句铿锵, 逻辑严密, 无懈可击。紧接着阐明军队本来就是用来利用有利时机进行作战的。文中的三军, 泛指军队, 春秋时期, 诸侯大国三军, 合三万七千五百人。有了军队不作战, 或在战场上“爱重伤”、“爱其二毛”那不如不打, 还不如早早地向敌人屈膝称臣、拱手就缚。子鱼的辩驳, 字字斩截, 层层推进, 痛快淋漓, 精彩至极。文章提供给读者一个优秀的军事见解, 那就是要紧紧抓住有利战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左传不愧为先秦史书中“记籍之冠冕”。叙事重在记言,而意在状言者之精神面貌。子鱼论战中,作者以寥寥几笔、短短数语就使子鱼的大胆、敏锐、深刻、果敢的精神和性格跃然纸上。本文文理清晰,晓畅明白,点面结合,通过三次对话逐步揭示两个人物的思想心理和不同性格,两相对比,从而成功地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不失为大手笔。-
一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这样的话:有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无法抑制的渴望,对知识永不停止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
-
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今日到幽居,了然知所以。宿君石溪亭,潺湲声满耳。饮君螺杯酒,醉卧不能起。见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余方炉峰下,结室为居士。山北与山东,往来从此始。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太原人,又一说江宁人。开元
-
佐郡已三载,岂能长后时。出关少亲友,赖汝常相随。今旦忽言别,怆然俱泪垂。平生沧洲意,独有青山知。州县不敢说,云霄谁敢期。因怀东谿老,最忆南峰缁。为我多种药,还山应未迟。
-
[汉]赵壹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
-
咸丰庚申 ①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② ,京洛骚然 ③ 。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 ④ 。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 ⑤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作品
-
若有人兮山之阿 ① ,被薜荔兮带女罗 ② 。 既含睇兮又宜笑 ③ ,子慕予兮善窈窕 ④ 。 乘赤豹兮从文狸 ⑤ ,辛夷车兮结桂旗 ⑥ 。 被石兰兮带杜衡 ⑦ ,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
-
【注释】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四体:四肢。 妍蚩(yánchī):美丑。 传神:艺术上指描绘人或物时,不仅要达到外表的形貌逼真,而且要表达出其精神气质。神,这里指艺术形象的内在气质
-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旧唐书》说他“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