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邪诗二首·[汉]赵壹》原文与赏析
[汉]赵壹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这诗的作者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市)人。东汉灵帝刘宏时代(168—189)的名士。他恃才傲物,不受征辟,曾几次受诬陷,几乎致死,依靠朋友帮助才得幸免。曾作刺世疾邪赋抒写对世事不平的愤愤之情。疾邪诗见于刺世疾邪赋,这两首诗托秦客和鲁生所歌。第一首为秦客所歌,第二首是鲁生对秦客的答歌。
先看第一首秦客歌。
秦客是赋中假设的一个人物。诗借秦客之口尽情宣泄了作者对腐败现实的愤懑不平。古谣谚云:“黄河清,圣人出”,又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里诗中说“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意谓河清无日,人寿有限,也就是说社会腐败,一生一世也看不到清明的时候。接着诗人缕述社会腐败,世道不公的现实。一方面是“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群愚众小像被疾风吹倒了一样趋附富贵的人,并赞不绝口。“顺风激靡草”,既表现了世风之广、之烈,又表现了一些人的屈从偃伏,顺风使舵。另一方面则是“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满腹经纶的有识之士,却位卑身微,不为人所重。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拜金主义者只重“钱”不重“才”,也就称富贵者为“贤”,把有学问的人视为“贱”。贤愚颠倒,是非不分,多么令人愤慨!诗的最后两句写两种人的不同状态。富贵者“伊优北堂上”。伊优,悠闲舒坦的样子,富贵者饱食终日,悠哉游哉,在那里养尊处优。贫贱者“抗脏倚门边。”抗脏,高尚刚直的样子。倚门边,被疏弃的意思。媚富谄贵的小人被亲近,刚正恃节的人被摈斥。作者对以“钱”定“贤”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第二首为鲁生对秦客的答歌。
答歌首先承认了秦客所讲的现象,确实是“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有权有势的人不管干什么都被人认为是最适当的。他们连随便的“咳唾”都被视为珠玑。同时文籍满腹之士,“被褐怀金玉,壮蕙化为刍”。老子第七十章:“圣人被褐怀玉。”才德之士还是披着粗布衣服,过着贫贱生活。他们虽具兰蕙之质,却被作为牲畜的饲草。被褐,言其贫穷;化刍,述其无用。对于这样的现实,胸怀金玉、品如兰蕙的“贤者”,自然也能“悟”出原因,就在于有无“势”的缘故,但改变不了这不合理的制度。“所困在群愚”,在群愚的包围之中。施展不了才智,被视为群愚中的一分子,不容许发挥作用。答词的最后部分,叫人各安本分不要白白地奔走,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这结语好象以宿命论安慰人,其实与其说是消极的听天由命,不如说是对天命的怀疑与激愤。因为作者在贤愚的区分上毫不含糊,只是恨其不公,愧无良法,反映了作者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这两首疾邪诗实为上下篇,可视为一个整体。作者明白表示上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上者多为愚,下者多为贤,为什么会出现颠倒贤愚的现象呢,就在于人们对“富贵”、“势家”的趋附逢迎、阿谀奉承,这是有识见的。诸如此类不合理的丑恶风气,应该和埋葬封建制度一样,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十四日同张伯修罗坚甫大智赏探韵即事感兴殊激懦衷翌日会保福辱诗示教借张大韵同赋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高适的诗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上一句:汉家烟尘在东北
下一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翻译:
汉家的烟尘飘荡在东北,汉将离家剿灭残贼。
男儿自当崇尚横行豪气,天子非常赞赏他们。
【诗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出处】唐·高适《燕歌行》。【意思】 汉 -
有人说,江苏的风是软的,水是软的,人也是软的。全中国的人以江苏人最为温婉随和,江苏人又以苏州人最为温婉,故《韩非子》里说“吴人弱”。
-
河梁歌 作者: 王长华 【本书体例】
-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作品赏析【鹤注】此是永泰元年春在浣花溪作。顾注】春远,犹言春深也。肃肃花絮晚①,菲菲红素轻。日
-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泥。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
-
狂夫与我两相忘,故态些些亦不妨。纵酒放歌聊自乐,接舆争解教人狂。 作品赏析【注释】:来句云:不是道公狂不得,恨公逢我不教狂。
-
【名句】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不苦人不敢不从之事。 【译文】君子不接受别人不得已之情,不强迫人做不敢不服从的事。
-
“老来伞困实堪嗟”,说是“实可哀叹”,实际上哀叹的意味不足,嘲弄的色彩极浓。“寒气偏归我一家”,上帝如此不公平,已于自怨自艾中,透出自我嘲讽之情,随后又推出一个形象鲜明,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诗人晚年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