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意思1】自小离家到老才回来,一口 乡音还没改,但鬓发已经白了。家乡的 小孩见了不认识,笑着问:“客人是从哪 里来的?”鬓(bìn)毛:两鬓间的毛发。 衰:衰落,此指鬓发变白或稀疏。 【意思2】年青时离开家乡年老时才回来,说话的声音虽没有改变,可是头发已经白了。小孩子们见了不认识,笑着问: “您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鉴赏】昔日离乡,风华正茂; 今日归家,虽乡音未改,却已鬓发疏落。 这是诗人初返故乡,面对物是人非的一切,引起的无限感慨。儿童笑问 客从何处来,这淡淡的问话,在诗人听来却是重重的一击,一种反主为 客的伤老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在有问无答中结束,然而它的弦外之音却 萦绕不止。全诗以欢写悲,以小衬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久离家乡的 人,回来时乡音未变,人却长大或变老 了,当地年轻人不认识。[例]只见黑门 虚掩,一片静悄,我正要叩门,吱扭一声 开了,跳出一个胖小来。他仰起苹果 脸,眨乎大眼睛:“同志,你找谁呀?”真 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 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了。(飞雪黄河春汛)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1】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 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 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 “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 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 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 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 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 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 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 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 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 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 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 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 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 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 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 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 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 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鉴赏2】这是一首抒发久客他乡,年老归来,感慨万千的诗。首二句采用对比互为 映衬的手法,以“少小”对比“老大”,以“音无改”对比“鬓毛衰”,概括了诗人由风华少年 到耄耋老人、客居他乡数十年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深情怀乡恋土的老翁形象,为下文做 铺垫。后二句通过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戏剧性场面描写,诗人抒发了无穷的感慨。 诗人久客回乡,似熟悉,又感到陌生;似激动,又感到茫然;似喜悦,又感到悲哀。心情 是何等复杂啊! 结二句从卢象还家“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变换而来,范晞文评 贺诗曰:“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对床夜话卷三)真个写得峰回路转,别 有境界。写哀情,而借欢乐场面表现,其描写儿童天真无邪之活泼神态,活灵活现,极 富情趣,有无穷的感染力。此诗脍炙人口,乃妙手偶得之作。
-
【名句】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语出《列子·汤问》。工匠的精巧技艺,竟然可以和天地同样高超!赞扬能工巧匠的技艺可与天然媲美。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功:指器物的精好,坚利。
-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
-
初中生大纲古诗词(求救:人教版语文初中大纲要求背哪些古文和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生大纲古诗词,内容包括求救:人教版语文初中大纲要求背哪些古文和古诗词,初中生必备古诗词,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篇。中考默写热点50句(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
黄升暮春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 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婉转
-
阳货欲见孔子 ① ,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② 。 孔子时其亡也 ③ ,而往拜之。 遇诸涂 ④ 。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 ⑤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 ⑥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
-
“青衿”是周代学者的服饰,所以一般指读书人,引申为贤士,因为《子衿》这首诗,现在又指恋人的衣领。男子穿着青衿,他的身份或许是读书人吧。
-
纯洁、活泼、美丽的,他今天 是否将扑动陶醉的翅膀去撕破 这一片铅色的坚硬霜冻的湖波 阻碍展翅高飞的透明的冰川! 一头往昔的天鹅不由追忆当年 华贵的气派,如今他无望超度 枉自埋怨当不育的冬天重返 他未曾
-
【原题】:某偶为木犀有赋遂别驾诸丈光和盈轴因惟晋以后名科第曰折桂两无相关至近世则又以木犀之别种有岩桂之名其实非桂也遂并为一物辄为二木讼冤呈诸丈一笑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