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施氏与孟氏”注释、翻译和解说
——列子·说符
【注释】
①傅:一种官职,职责是担任国君或其公子的老师。②军正:军中的执法官。③宫:古代刑法的一种,使男性不能生殖。④刖(yue):古代刑法,断足。
【意译】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军事。爱好学问的凭他的学术去游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接纳了他,并委任他作公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到了楚国,以他的兵法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就让他做军队的执法官。施氏的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爵位使双亲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军事,但却为贫穷所困窘。他们很羡慕施氏的富有,就向施氏请教进身求富贵的办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秦国去,用学术去游说秦王。秦王说:“现在诸侯各国都在拼命争夺天下,努力做的只有练兵和筹备粮食。你用仁义治理我们国家,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下令把他处以宫刑,后来放了他。另外一个儿子到卫国去,用兵法游说卫侯。卫侯说:“我们卫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靠近大国。我顺从服侍大国,安抚小国,这是求得国家安全的一条途径。要是依靠兵法权谋,我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假若好好地让你回去,再到别国,我国将要受到的灾祸就不会轻的。”于是,下令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还鲁国去。
【解说】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一切事物始终处于发展演变之中。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掌握了这一点,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特性,灵活处理,才能把事情办好, 而孟氏之子的悲剧正在于忽略了这一点。施氏之子的情况虽然与孟氏之子相近,一个爱学问, 一个爱军事,但他们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针对不同的对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功名利禄,并且贵及双亲。可孟氏之子却只理解了表面的方法,未能领会施氏之子富贵的真正原因,却去机械地仿效、亦步亦趋。更糟糕的是他们全然不顾对象的具体情况,逆秦王、卫侯之愿, 胡说一气, 结果只落得大祸临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世界的变动性及其相对性,天下的道理和事物没有恒定的“是”或“非”。在一定情境中适用的,在另一种情境中或许就会失效; 现时不适用的, 以后或许会派上大用场。捕捉时机,把握契机, 它取决于各人的才智与冷静的剖析;“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在我们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只有抓住最佳时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名言】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法国·柏格森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梓人传 裴封叔
-
萝襟蕙带竹皮巾,虽到尘中不染尘。每见俗人多惨澹,惟逢美酒即殷勤。浮云心事谁能会,老鹤风标不可亲。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
-
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名句】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 ① ,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译文】凡祸患,因安乐而产生,以忧虑劳苦而避免;因奢侈放肆而产生,以谨慎节俭而避免;因企望太高而
-
【名句】人无于水监 ① ,当于民监 ② 。 【注释】①水监:监,镜子。上古没有镜子,通常以水为镜,这里指鉴戒。②民监:以民众为鉴察。 【释义】作官者不要以水为镜,而应该以民为镜。 【点评】民众对政事的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① 。(《庄子·天下》) 【注释】 ①精神:精气、神明。傲倪(ní):轻视,蔑视。 【译文】 只有庄子他同于大道、在精神上与神明自由往来,而不蔑
-
坐落于朝鲜半岛南畔起伏有致的山脉和丘陵上的首尔的天空很低,专属于这场穿越国界经历的格调,从登机那刻开始,发散、四溢。对靠窗的座位十
-
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谁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
-
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名言: 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注释: 五礼: 古代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制。六乐: 指黄帝以下六代的古乐名, 即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
-
此诗以嘲讽为赞叹,另是一体。 不言世人早荣,子独晚遇,却言世多汩没,子独声名,似庆快之至,而实感伤也。(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卷一) 【诗例】 赠陈二补阙 杜甫 世儒多汩没,夫子独声名。 献纳开东观,
-
【原题】:未至鼎州道旁有甘泉既酌泉过松竹百步投宿小寺翌日又酌泉登舆松竹间兰香甚盛感而赋之时自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