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a href=/tag/8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江上</a>使人愁。 【题解】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以后屡圮屡建。旧址在蛇山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1895年移建于蛇山之巅。黄鹤楼因黄鹤山而得名。又传说有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氏未收其酒资,道士以橘皮在壁上画一黄鹤,对辛氏曰:“酒客至则拍手,鹤即下飞舞。”辛氏因此致富,后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黄鹤下壁,道士遂跨鹤飞去。黄鹤楼自古濒临大江,登楼可观浩瀚长江的壮丽景色。此诗写登临黄鹤楼极目千里所见的壮观景色,也写出了诗人俯瞰江汉之际的乡关之思。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见此诗题于壁上,遂叹而搁笔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严羽沧浪诗话曾夸说唐人七律当推此诗为第一。 【全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崔颢,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雁门胡人歌诗。 【注释】 ①昔人:指骑鹤过黄鹤山的仙人王子安、费祎等。②历历:清晰可见。③萋萋:草木茂盛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作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或说此洲即因此而得名。④乡关:故乡。 【译文】 前人已经乘坐黄鹤飞走,此地只剩下这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会再来,千百年来只有片片白云自在飘游。天晴气朗汉阳平川上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见,萋萋的芳草长满了鹦鹉洲头。太阳落山可我的家乡现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茫茫令人忧愁。 【赏析】 黄鹤楼,是湖北省著名的古迹之一。在众多吟咏它的诗篇中,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 “千古之奇”。传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看到崔颢的这首后,感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为之搁笔。崔氏之作,正是以其浩瀚的时空意识和深沉的乡关之思赢得了 “第一”(沧浪诗话) 的桂冠。 诗的首句由传说着笔。据南齐书记载,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处,黄鹤楼因此得名。这里的 “昔人”, 即指传说中的仙人。“昔人已乘黄鹤去”,这是一种时间意识的警觉:该走的都走了,我辈又当如何?诗人登斯楼,敏锐地感觉到了时光的流逝和往昔的不可回复,今古茫茫之感充溢于心。“此地空余黄鹤楼”又将这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相交错,时间的流动是无迹象的,而我们从黄鹤楼这一在空间上可以把握到的意象中,感觉到了时间的运行。黄鹤、仙人已成为传说中虚幻的存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这空空落落的黄鹤楼。三、四句,诗人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这一感受。黄鹤飞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那天际的白云还在黄鹤楼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萦迴着。然而“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白云又何曾是昔日之白云呢? 首联写昔人与黄鹤楼, 这一联是写黄鹤与白云,一、三句的黄鹤、昔人在时间上同属于过去的存在,二、四句的黄鹤楼、白云则是在空间上可以看到的具体的实在物,两相对照,所要表达的意蕴更加明晰。由眼前之景 (楼、云) 的触发,诗人的思绪转向过去, 引我们到一个遥远的传说里,而这传说的虚无缥缈和不复回返, 又给人以今古难接之感,眼前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悠悠”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的缕缕情怀和作者邈远的情思。它静中含动,为作者飘忽摇荡之心态,做了最完美最贴切的说明,使人体味到一份淡淡的哀伤和怅惘。而接下来的“空”字, 又将这一切的柔情和怅惘都化为轻烟梦影! 于是, 一种深重的悲凉便在诗篇中弥漫了开来。往者已矣,而未来, 又是那么难以把握。“去”、“空”的重复出现,使登楼的诗人,有着 “伊人信往矣,感伤为谁叹” (陈子昂 感遇之十六) 的悲情。他是孤独的, 也是寂寞的。 五、六两句,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晴川阁边的绿树清晰可辨,鹦鹉洲上长满了茂盛的芳草。句中的 “晴川”,既是地名,又令人联想到晴朗的天空下那一望无际的平川,它与绿树芳草一同构成了这一画面的明快格调, 那当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晴川阁, 在今湖北汉阳龟山东麓, 隔江与黄鹤楼相对。鹦鹉洲, 在湖北汉阳县西南江中。诗人把目光转向了一个绿树芳草的所在。这一片崭新的风景是诗人对寂寞狐独的挣脱,他试图使自己的心境明朗起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减轻心头的沉重,那茸茸的芳草又惹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招隐士),对浪迹天涯的游子来说,故乡是最温暖的。那是疲倦心灵的归宿,是孤独情感的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是诗人在俯仰宇宙、思接千古之后所引起郁闷情感的渲泄。而故乡又在哪里呢?诗人举目四望: 日落黄昏时分,江面上烟波浩淼,一片迷蒙,他的情绪又一次落进了愁苦的深渊。这又是一层转折。据考证,崔颢在入河东军幕前曾为谋求功名, 游历江南。当他登上黄鹤楼, 面对着无限寥廓的宇宙空间时, 一种怀古悯今的情绪将他笼罩。“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愁”,既是乡愁,也是世路茫茫之愁,它蕴含着作者深重的人生概叹。唐才子传说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在他“有文无行”的背后,不正潜存着一种无可解脱的寂寞情怀么?这一“感慨”太沉重了, 以至于穿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 在人们的心弦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全诗通过几层转折,逐层深入地传达出了诗人登楼后的独特感受,跌宕起伏, 动人心魄。 【点评】 武汉黄鹤楼,是天下四大名楼之一,耸立龟山脚下,面对浩浩大江,引 来许多文人才子,登楼观览,题写诗赋。据说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也是诗 兴大发,准备题诗一首。题诗之前,当然先要去看一看前人都写了些什么。 当他看到崔颢的这首题诗的时候,愣住了,冥思苦索,搜尽枯肠,还是觉得 无论如何都超不过崔诗,只好搁笔。据说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一拳打倒 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并不算一流的诗人,但是这一首能使诗仙搁笔的名诗,却使他永 远名载史册。 黄鹤楼的得名,据说是因为有仙人曾经骑鹤过此,在楼上休息过。此 诗既然是题咏黄鹤楼的,开始当然得应景言事。 首联平平,但恰到好处,为下文留足了地步。昔日那个仙人已经骑黄 鹤而去了,这里只留下了黄鹤楼供人凭吊。起得平,下文的空间就足,想怎 么说都行。如果起句太强,就像一部音乐作品,一来就是高潮,则下面就不 知道该如何写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像李贺的那首雁门太守行首句“黑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映日金鳞开”确实是名句,气势恢宏,但从整体章法上 讲,就未必最好,下面的三联就明显太弱。不信,问问一般的读者,还记得 下面的三联吗?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大家商定联诗, 并定了次序,“凤姐儿说道:‘既是这样说,我也说一句在上头。’”“凤姐儿 想了半日,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剩下的我就不知道 了。’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只管干正事去罢。’凤姐儿笑道: ‘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 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 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讲得很有道理,曹雪 芹是深谙作诗之法的。 颔联紧承首联,但却以黄鹤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引出人们无限的 遐思。 颈联写眼前之景,隔着滔滔江水,极目远望,林木葱茏,芳草萋萋,景 色是如此壮美。于是很自然地逗起下文,引出全诗的主题——思乡。 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虽然不一定恰当,但至少应该是唐 人七律中的超一流之作。
猜你喜欢
  • 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全诗赏析

    记得旧诗章,花多数洛阳。[旧诗云:洛阳城东面,今来花似雪。又云:更待城东桃李发。又云:花满洛阳城。]及逢枝似雪,已是鬓成霜。向后光阴促,从前事意忙。无因重年少,何计驻时芳?欲送愁离面,须倾酒入肠。白头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陆游《谢池春》鉴赏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弋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 《容斋随笔·欧公送慧勤》译文与赏析

    欧公送慧勤欧公送慧勤 【原文】 国朝承平之时,四方之人,以趋京邑为喜。盖士大夫则用功名进取系心,商要则贪舟车南北之利[1],后生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460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人民出版社,印张0 5,0 6万字,1973年9月第1版,0 05元)△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摘自列宁《黑格尔

  •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文心雕龙》一一一、显附

    说理清楚、文辞畅达的文章风格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 ……四曰显附。 ( 《体性》)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 《体性》) 按刘勰在 《文心》 中论及 “理既切至,辞亦通畅” (《奏启》)

  • 有关于政策的名言名句大全

    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 ——《管子·权修》 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高祖武德九年》 夫为

  • 名诗《龟虽寿》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① ;腾蛇乘雾 ②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 ③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④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⑤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⑥ ,可得永年 ⑦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赏析》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

  • 《哨遍·为米折腰赏析》

    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檃括,就是就原有的文章加以剪裁改写。此词仅微改《归去来辞》语句,不改其意,使之符合声律。   此词主旨即是“归去来”。苏轼之爱陶渊明,在于欣赏他的弃官归隐。苏轼在仕途中挫伤累累,太需要解脱,“归去来”便是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