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唐诗之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含义的哲理诗。
此诗的专有词汇和典故较多,先作解释。钻龟,古代占卜时,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判定吉凶。祝蓍(shi),古人用蓍草的茎占卜。蓍即蓍草,草本植物。“试玉”句,作者原注: “真玉烧三日不热。” 淮南子·俶真载,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辨材”句,作者原注: “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史记·司马相列传: “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梗、楠、豫、章。”张守节正义: “按,活人云: ‘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杀害成王。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篡汉自立,改国号“新”。王莽在篡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的样子。
诗人列举“试玉”和“辨材”的方法,说明要识别事物的真伪、优劣需要时间的考验和细致的观察。接着又举出周公和王莽两个历史人物,证实上述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阐述了分辨人品行好坏、言行真伪同样需要较长时间的考验,否则就会是非颠倒、良莠不分。这首诗通篇议论,取譬形象,以理服人,饶有情趣,表示出诗人等待“试玉”、“辨材”期满,澄清事实的决心。
-
隋唐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四雪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二十卷一百回。题“剑啸阁齐东野人等原本,长洲后进没世农夫汇编,吴鹤市散人鹤樵子参订”。没世农夫即褚人获。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
-
题解 本文选自《汉书·外戚传》,题目为编者所加。李夫人是汉孝武帝的乐官李延年之妹,也因其兄而得到孝武帝的宠幸。 原文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
-
河北省枣强县北仓口村,从老辈流传下来农历除夕夜散路灯的习俗。腊月二十六赶过年集以后,村里好事者自认“会首”,挨家敛棉籽、棉油和款等。把敛来的棉籽拿到后街单家油坊,用凤凰碾轧碎,做路灯馅用;用敛来钱买绵
-
到白沙来,原是应了朋友的约,来看看梅花的,听说有三百棵,很羡慕诸位的幸福。不料却有同学来找我演讲,我不免叹一口气,心想说书的命,到什么地方也逃不脱。不过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说,因为我只带来一个空空的脑袋,
-
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早凉湖北岸,残照郭西门。懒镊从须白,休治任眼昏。老来何所用?少兴不多言。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意思】两句大意是: 前代象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人我 已无法见到,后代知人善任的贤君一定会有,但我已不可能 见到了。诗句俯仰古今,感慨
-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
-
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下车已二月,开筵始今晨。初黔军厨突,一拂郡榻尘。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侑食乐悬
-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氛氲。
-
作者: 韩敬霞 【作家简介】石川达三(1905—1985)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