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分,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的起始年代说法很多,一说始于南齐,一说始于南唐李煜编了金莲舞的舞码,舞者窅娘缠足献舞,舞态婀娜多姿,宫女纷纷仿效。但这些早期的记载,大多很难确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或者描写足部的装饰。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记载,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
缠足风俗的兴盛
到明清时代,则逐渐普及于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于这一习俗的影响颇深,成效不大。
缠足的方式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缠足风俗的社会文化背景
缠足这样一个对女性身体残害的习俗,却能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因素,包括:审美的理由:当时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欣赏女性脚美的名词。关于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李渔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
道德的理由:缠足的习俗,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外表,因此不缠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有困难。缠足作为标识女性特点的重要一环,以缠足来强化男女有别的传统规范。缠足也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难而不易自行活动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车或乘轿,强化了当时男外女内的空间区划。民族意识的原因:清人入关以后,对汉族男性及女性的身体都视图加以控制,男性要剃发,女性要禁止缠足,前者在清政府的强力推行下达成成功,但禁缠足却未能奏效,因此在清代,缠足常被认为是对抗满人意识的一种表现。
反缠足运动及缠足风俗的结束
清朝中后期的太平天国,首先开始推行反缠足,但最后未能成功。到了清朝末期,缠足被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征之一,并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成立许多天足会。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缠足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并逐渐影响到内陆地区,缠足风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则要到1940年甚至1950年以后。
-
【注释】 选自晋·李密《陈情表》。 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期(jī)功强近之亲:指近亲。期:指期服,丧礼名,服丧一年。根据丧礼,祖父母、伯叔父母死,服期服,守丧一年。这里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
-
景公好弋 ②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
名言: 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惧乱所以保治,戒亡所以获存。 句意: 想到危险, 因此可以得到安全; 考虑到后退, 因此可以前进; 畏惧产生祸乱, 因此可以保持安定; 警惕遭致灭亡, 因此可以获得
-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载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 张玄素 1 为给事中 2 ,贞观初修洛阳宫以备巡幸,上书极谏。其略曰:“臣闻阿房 3 成,秦人散;章华 4 就,楚众离;及乾阳 5 毕功,隋人解体。且陛下今时功力,何异昔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
-
水仙子·讥时 张鸣善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锺。 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 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龙。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外交工作卷
【36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外交工作卷(马建堂总主编,于军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0 5万字,2018年
-
吴主传吴主传 【题解】 孙权(182-252),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睢宁西北)。吴国开国皇帝,22
-
锡纸做的金元宝,一封寄往天堂的信,三支蜡烛将其点燃,送与母亲。灰飞烟灭,十年过去了,母亲临走前的那天晚上的声音,却还在一遍遍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