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日录一则》原文|翻译|赏析
宋·楼钥2
(乾道六年正月)十日辛酉3,晴。四更车行五十里4,新乐县早食5。又行七十里,宿真定府6。道傍老妪三四辈指曰7:“此我大宋人也。我辈只见得这一次在8,死也甘心!”因相与泣下。
1北行日录是楼钥随舅父汪猷出使金国时所记日记,时为1169至1170年。2楼钥(1137-1213):字大防,南宋大臣。3乾道六年:即公元1170年。乾道:宋孝宗年号。十日辛酉:即初十,古以干支纪日,初十为辛酉日。4四更:约午夜两三点。5新乐县:即今河北省新乐市。6真定府:即今河北省正定县。7老妪(yu):老妇人。8在:宋时口语中的语尾助词,无义。
【析点】 楼钥出使金国时,中原地区已被金人统治四十几个年头,北方遗民望眼欲穿地盼望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然而年复一年,希望落空,因而即使能见到代表大宋朝廷的使者,对他们的故国之思也是一种安慰。楼钥正是根据自己的身历亲闻,通过道旁老妪的群像,表现了北方人民的这种情感。
日记本是逐日记述亲历亲闻,所思所感的文字,身之所至,情之所及,笔即随之而记,较之一般文章更显天然之态,质实之气。这则日记用白描笔法写所见的“三四辈”“道旁老妪”:边说话边用手指点,这是老妇人的典型动作;说话间又禁不住抽泣,这是老妇人的典型表现;“死也甘心”的话是老妇人的典型语言。而作者连她们说话时的口气也没有忽略,一句“见得一次在”,再现了宋人的口语。作者是在写日记,本意不在塑造人物,但作为遗民的老妪群像呼之欲出;作者的用心也并非有意感怀时政,所以没发一句议论,没抒一句感慨,但他渴望收复北方失地的爱国忧民之情早已在笔端自然流溢而出了。
-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战士连营候鼓鼙。 《水调歌》又名《水调子》、《水调词》,相传为隋炀帝开汴河时所制,声调最为悲切。唐又有新《水调》。这里的二首《水调歌》与下面的
-
一我的家在磁河南岸,有着大片大片的沙滩,每年总是那么无时无刻地穷忙碌,穷忙了一年,还是吃不饱肚子,这个忙碌的村庄叫北楼。自我记事时
-
桐槿日零落,雨余方寂寥。枕寒庄蝶去,窗冷胤萤销。取适琴将酒,忘名牧与樵。平生有游旧,一一在烟霄。
-
每当谈起大地,崇敬感就油然而生。大地滋生着万物,人类繁衍,花开花落。说起这个大地边,就免不了谈谈老家山头的沟沟坎坎。大地边这个
-
泉州开元寺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也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全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殿宇构筑雄伟壮观,流金溢彩,四周刺桐掩映,古榕垂荫,双塔耸立,景色极其幽美。 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
-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
-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
-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咏物诗。古人认为,天是造物者,是主宰一切、造化万物的。《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
《先秦散文·左传·吴楚柏举之战(定公四年、五年)》原文鉴赏
-
谁宴霜台使,行军粉署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