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小记》原文|翻译|赏析
明·萧士纬1
雨中上韬光2,雾树相引,风烟披薄3,飞流木末,江悬海挂4。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5,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6,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7,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8。白太傅碑可读9,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10,临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11。
1 萧士玮(1585-1651):字伯玉,号萧斋,明代文人,有春浮园集。2 韬光:即韬光庵,在杭州市灵隐寺西北。3 披薄:弥漫的样子。4“飞流”二句:形容雨势之骤猛。木末:树梢。5 营卫:中医术语,指血气的作用,即精气。6 灵隐: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上。7“楼观”二句:唐初诗人骆宾王游灵隐寺所咏诗句。8 了了:十分清晰的样子。9 白太傅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之“灵隐寺碑”。10沸波:指钱塘江潮,韬光庵顶有石楼,正对钱塘江。11“声无哀乐”:晋人嵇康有声无哀乐论,言声音本身并无哀乐,哀乐全在于人的情感。
【析点】 本篇写雨中登韬光所见,故而文中紧扣“雨”字绘景、记事、议论、抒情。且不说雨中登山“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那烟雨蒙蒙的景象,且不说“飞流木末,江悬海挂”那非凡的气势,便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的议论,亦夹杂着雨中独特的体验。“妍”是雨洗绿阴千岭树的秀美,“苍”乃雨中嶙嶙山石的苍劲,“活”意为润活有灵气。此三字最是精到,读之真觉是处之山湿气氤氲,苍莽润泽,青翠欲滴。想来作者雨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时的感受也定大异于昔日的骆宾王吧。就是雨中观碑、听泉的雅趣,也多少冲淡了“僧少可语”的那份遗憾、寂寞。至于“枕上沸波”一段,乃是反照“雨”字,却又充满哲理意味。既“声无哀乐”,却又觉“视听幽独,喧极反寂”,正暗示出作者感情也冷润如迷蒙的雨,夹杂着许多清寂。
全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容纳了如此之多的内涵,行文骈散相间中又那般笔墨灵动,脉络清晰,足见作者一番匠心!
-
登高丘而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
-
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
-
【原题】:甲寅二月罢户部勾院移群牧判官待次数月乙卯春复自请罢群牧
-
孔子闲居 【题解】 以《孔子闲居》为篇名,当亦是摘取篇首四字的缘故。此篇讲孔子诲人不倦,即使是一个弟子侍坐,也不狎昵,而为之说
-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
-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知君开馆常爱客,樗蒱百金每一掷。平生有钱将与人,江上故园空四壁。吾观费子
-
文章一定要有注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有些文学家自己做的文章还要自己来注释,觉得很麻烦。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淑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释不得的。
-
老郎日日忧苍鬓,远守年年厌白蘋。终日相思不相见,长频相见是何人。
-
姜夔《暗香》姜 夔 姜 夔 辛亥之冬 ① ,予载雪诣石湖 ② 。止既月 ③ ,授简索句 ④ ,且征新声 ⑤ 。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 ⑥ ,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
-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