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
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亦复何减龙标、供奉! (杨伦杜诗镜铨卷八)
【诗例】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解析】
这实在是一首巧妙的讽刺诗。表面看,它描写赞美了几场纷繁悦耳的人间仙乐,骨子里却委婉地讽谕了一个四川小军阀寻欢作乐的奢靡生活。杨伦评其“似谀似讽”,施补华评其“婉而多讽”。
花敬定,是唐肃宗时成都尹崔光远属下的一员裨将。他居功自傲,放纵士兵在东蜀大肆掠夺;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乐曲,作威作福。对这样一个小人得志的武夫,直言斥责,那也许会遭杀身之祸,是不值得的。于是诗人运用似谀似讽、明扬暗抑的手法,写了这首七绝送给他,使对方初读则喜,再读则思,即使悟出了此中贬意,也只能作无可奈何的苦笑。
你看,当日的成都城内,丝竹管弦演奏得那样热闹。高亢的乐声随着锦江上的和风飘入云霄。“日纷纷”,说明他是卜昼卜夜,无时不在享乐。两个“半入”,写得轻灵潇洒,毫不费力,真有“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样子,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叹。“只应天上有”,暗指僭用了天子乐曲,于礼数是万不应该的。这样的演奏,在人间的确少有,一般人能听到几回呢?而现在却是“日纷纷”,经常出现在花卿的酒席宴间,言外之意,这不是大逆不道又是什么?诗人寄讽于谀,寓贬于褒,满怀憎恨,却写得句句是颂,处处含讽;句句似褒,处处实贬,如此深曲隐约,委婉不露,真不愧为讽刺的高手。
不仅诗写得余味深婉,而且所拟标题赠花卿也是皮里阳秋,似谀似讽。“卿”,是西周高级官吏的名称,秦汉时有九公三卿的官职,以后历代封建皇朝均有“卿”官。后来“卿”也就成了皇帝对大臣的称谓。杜甫把品位不高的花敬定称作“卿”,似尊实贬,那讽意也是很明显的。
以诗致讽、怨刺上政是我国自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但致讽和怨刺必须巧妙,才能达到目的,所谓“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也。怎么才能做到“辞巧”呢?对于讽刺性质的诗,首先要做到语言含蓄蕴藉。清人潘德舆说:“凡作讥讽诗,尤要蕴藉;发露尖颖,皆非诗人敦厚之教。”(养一斋诗话卷三)“敦厚”云云虽是迂腐说教,但要蕴藉,忌“发露尖颖”,却是中肯之言。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对讽刺诗就提出过“主文而谲谏”(诗大序)的要求,认为“谲谏”能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杜甫的赠花卿讽刺的是骄横的边将,假如不委婉而善讽,则其后果可知。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以似谀似讽的讽刺方法,写得谀不过分,讽不毕露,柔中有刚,棉里藏针,绝不给人以剑拔弩张之感。因此,读这一类的诗,要力求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事,如果不知道花敬定其人其事,很可能以为这是一首赞美古代几场成功的音乐会的诗作,这就背离了诗人美中有刺的原意。另外,在诵读的时候,更要深入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务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与作者同其怒恨,这才不辜负作者的一番用心。
-
【3099】依然谨慎的乐观(江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 5万字,2016年4月第1版)△本书分四辑,包括改革“深水区”、法治进程中的司法改革、
-
湛露 作者: 杨明琪 【本书体例】
-
辛弃疾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
-
【4310】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法〕勒庞著,金城出版社,25万字,2013年8月第1版,32元)七卷:[1]当前研究必需的心理学原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③,玉壶光转④,一夜鱼龙舞⑤。 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 ①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孜孜汲
-
【3834】时运变迁:世界货币、美国地位与人民币的未来(〔美〕保罗•沃尔克,〔日〕行天丰雄著,于杰译,中信出版社,42 8万字,2016年10月
-
古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自余为僇人(1),
-
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争得遣君诗不苦?黄河岸上白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