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饭》原文、注释和解析
宋·苏轼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2,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3,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4,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5,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1 本文是苏轼经“乌台诗案”被释后,贬居湖北黄州后所作。选自东坡志林,标题为后人所加。2 今年:指元丰四年(1081)。东坡:地名,苏轼在黄州请得土地数十亩,开垦种植,因在黄州东门外而命名为“东坡”;同时以此作自己别号。3 课:规定劳作任务。春(chong):揭去粮食皮壳。4 调(tiao):玩笑。5 庖(pao)人:厨工。
【析点】 粳米和大麦,有粗细之分,贵贱之分。吃惯了粳米,一旦改吃大麦,会给人带来许多不同的感受。小儿女从咀嚼的“啧啧声”联想到“嚼虱子”,“虱子”自然是不好“嚼”的,其声当然也并不优美,“小儿女”有这种独特的感受,正说明了他们的天真无邪。苏轼本人有着多种生活经历,能从“甘酸浮滑”的大麦饭中联想到“西北村落风味”。老妻则发自内心地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大麦对苏轼这样的人家来说,属于粗粝之食。但他却能从声、色、味多种角度写出了大麦饭给一家人带来的轻松愉悦,欢快和谐,充满着生活情趣。此刻,苏轼不因政治失意而消沉,反能达观处世,乐观为文,这是极为难得的
-
《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其三、其五、其六)》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芳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 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鼓过清明。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
-
瞿佑 《剪灯新话》是明朝初年产生的一部传奇小说集。这部著作共载传奇小说4卷二十篇,附录一篇。其中一部分描写神仙鬼怪,另一部分直接取材于元末现实生活。 元朝的蒙古贵族统治具有空前的落后性、疯狂性和野蛮性
-
题解 挽歌,是哀悼死者的歌。这里作者借拟挽歌,来抒发自己内心愤慨的诗篇。这首诗是《拟挽歌辞》三首中的第一首。 原文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
-
明明在下,① 文王明德四海扬, 赫赫在上。② 赫赫神灵显天上。 天难忱斯,③ 天命确实难相信, 不易维王。 国王也真不易当。 天位殷适,④ 上帝有意王殷纣, 使不挟四方。 却又使他失四方。 挚仲氏任,
-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名言: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 注释: 卓尔: 高大的样子。 句意: 立身处世要有青松一样高尚的节操, 立定刚强的志向要象白璧一样纯洁。 出处: 唐·黄崇瑕《辞蜀相妻女诗》
-
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磴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
-
【原题】:和前送吴季永工侍韵二首寄宣城使君尚书叔永时季永尚留宣城郡斋
-
(清)吴兆骞 长白雄东北①,嵯峨俯塞州②, 回临沧海曙③,独峙大荒秋④。 白雪横千嶂, 青天泻二流⑤。 登封如可作⑥,应侍翠华游⑦。 【题解】 长白山在长白县北,古名不咸山,汉代曰单单大岭,又名盖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