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南《绝句》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①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②
【注释】 ①系(ji 记):拴住。短篷:指小船。杖藜:拄着藜干制的拐杖。②杏花雨:农历正月中,节气雨水,杏花开花,以为物候。杨柳风:古时用花期区别春风转暖的级数,称“二十四花信风”。杨柳开花在农历三月节清明节气尾期,其时的风称柳风或杨柳风。
【译文】 古木林阴中拴系上我的短篷小舟。扶着藜木拐杖向桥东走。杏花雨霏霏,似要沾湿我的衣襟袖口,杨柳风拂面,带着几分温柔、娇羞。(王 洪译)
【集评】 南宋·朱熹:“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总案】 美感的生成有其临界度。细雨沾衣,和风拂面,使人感到快意,才能产生美感;狂风暴雨,将人淋得浑身透湿,使人感到寒冷,就大煞风景,毫无美感可言。释志南这首绝句就给人一种优美感,十分富有诗意和情趣。“杏花雨”、“杨柳风”虽为实写,但“杏花”、“杨柳”能唤起人们对旖旎春光的视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用心的读者再深入一层透视就会发现,在这幅清丽的画面深层,隐藏着诗人笑傲人生,超尘出世的达观态度。自然界春季一切喧闹的景物都被淡化,只凸现“古木”、“短篷”、“小桥”和“杖藜”过桥的诗人的特写镜头——俨然是一个遗世独立、逍遥物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士形象。创造出一种物我两忘的禅境。难怪朱熹读后赞赏它“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了。
-
【名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注释与译文]东隅(yú),日出处,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喻老年的日子。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未来的日子还可望有成。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
-
簟冷乍逞新气味,扇凉重叙旧恩情。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
-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背景} 唐诗篇名。五古。孟郊作。见《孟东野集》卷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当于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时,迎母有感于奉养之恩而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刻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雕刻的古诗词,含有“刻”的诗句,想在钢笔上刻古诗词,哪些比较适合。本耻弹冠良易挂,未尝刻印敢烦销 宋 · 陆游《七月二日夜赋》不知入夜能来否,红蜡先教刻五分 唐 · 皮日休《奉和再招(一作文燕招润卿
-
《曼陀罗花·曼陀罗》咏曼陀罗花诗鉴赏 陈与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累并快乐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辛苦但很快乐”的诗句,关于"辛苦但很快乐"的诗句,关于“辛苦但很快乐”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陶渊明(魏晋)释义: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① (《礼记》) 【注释】 ①三:三种情况,三个境界。 【译文】 “孝敬父母有三个境界,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让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