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卷《乡村四月》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写夏初江南乡村景致,作者所选取的景色以及观望的窗口,都是江南所特有的,“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是典型的南国夏景,起伏环绕的山丘上,草木葱郁,缓缓地与田野里绿茵茵的秧苗相连接;清澈流淌的溪水,在山间环绕,勾通了一片片的水田和陂塘,山光水色,交映生辉,形成一种自然的乐趣。下面一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仍写南国景致,只是不仅与前面那样仅写视觉,更有听觉。子规即杜鹃,每逢夏日长啼不休。这句讲,在一片迷濛飘洒的雨雾中,远远近近间或响起一声声长长的杜鹃啼叫,在山乡的宁静中显得那么悠然。后面两句从乡景转入对农事的描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前句总说季节之繁忙,既以时令照应了前面乡景的描写,复以“闲人少”开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写农事的繁忙,农人们辛勤紧张,但并不因此而打破全诗和谐宁静的气氛。相反,倒是由于“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有序的动作,更增加了乡村里井然条理的景象,使人感到生活与自然有机的融洽。
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在创作中很注意色彩的调节与动静的配合,如首句的“绿遍”与“白川”,就宛然一张广阔的画布上,勾划出一道蜿蜒自然的曲线,通过色调对比来显示整个景象的层次和衔接;而次句如烟细雨在漠漠水田上飘动,在淡淡的雾气里传来子规的长啼,这种动与静的配合,不仅显示了自然万物的立体性,而且表现出自然的灵性与生命的情调。此外,对乡村农事的描写,亦十分注意情趣的结合,赋予繁忙的农事一种井然的秩序。整首诗都给人一种清新淡远的意趣。
-
学者不知重道而尊师,士亦不复论学而取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学者不知重道而尊师,士亦不复论学而取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宋·苏轼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2,载者竹筏,爨者竹薪3,衣者竹皮,书
-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1】生个女孩,还可以嫁给邻 居;生了男孩,早晚会丧命沙场,埋于荒 草之中。比邻:近邻,街坊。 【译注2】 生女孩子到时候
-
此诗自一句顺说至八句,不事对偶,而未尝无对偶;不用故实,而自可为故实。散淡率真之态,偶尔成章,而厌世避喧,少求易足之意,自在言外,所以为不可及也。(仇兆
-
华山畿(选三) 【原诗】:一华山畿(1),君既
-
【4037】山本(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50万字,2018年4月第1版,59元)△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岭腹地的涡镇,以女主
-
石唐仙室紫云深,颍阳真人此算心。真人已去升寥廓,岁岁岩花自开落。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
-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自己捶自己的歇后语,内容包括民间歇后语,歇后语自作自受,歇后语大全及答案。虎落平阳被犬欺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穿背心戴棉帽不相称 穿不破的鞋底子好 穿草鞋上树欠妥(拖) 穿的兔儿鞋跑的倒快 穿
-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 马建忠五月下旬,乃政治学院考期,对策八条:第一问为:“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