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宋山水诗鉴赏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一首。这首诗再现和赞颂了西湖的自然美,写得清新明丽,而又耐人寻味,是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名篇。
诗歌的开首两句是描绘西湖“初晴后雨”的自然美景,说道: 一阵雨后,天刚放晴,只见西湖里,湖水荡漾,波光流溢,美丽极了;忽然又飘洒起微雨来,山色朦胧迷茫,若隐若现,同样妙不可言。第一句写“初晴”,写水光,是那样明媚秀丽; 第二句写 “后雨”,写山色,又是那样迷茫朦胧。两句诗,象两幅画,又象一组电影蒙太奇镜头,有力地表现出西湖自然美的丰富多采、气象万千。而且,诗人所捕捉的形象也是很有特点的。在这里,没有形的描摹,也没有线的勾勒,而只有光的晃动、色的变幻。一切都处在动荡变化之中,有的形象在出现,有的形象在隐退……这不但生动地展现了西湖山水那变幻流动着的光与色的美,而且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宛如置身于西湖山水之间,陶醉于层出不穷的自然美景之中。
接着,诗人由写景转入议论,对西湖的自然美进行了热情的赞颂。诗人要把西湖比作古代的著名美女西施。这个比喻,这种想象,那是非常新颖的、奇特的、独创的。然而,西湖如何能比作西施呢? 诗人回答说,西施的美是她本身的天生丽质的美,所以不管怎样打扮,淡妆也好,浓抹也好,总是恰到好处; 而西湖呢,也象西施一样,是由于西湖山水自身的特性而美的,所以,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总是美的。这显然是赞颂了西湖美景的天然本色,肯定西湖的美原是天然自生的、自然本有的。这无疑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使“欲把西湖比西子”闪射出哲理的光辉。而且,西湖及其天晴天雨被诗人巧妙地喻为西施及其淡妆浓抹,从艺术表现来讲,这不仅是有力的,还深化了全诗的艺术境界,为西湖的艺术形象增添了美的光彩。大约由于这些缘故吧,这两句诗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西湖也因而获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形象鲜明生动,想象奇特新颖,笔势挥洒自如,不愧为吟咏西湖自然美的千古绝唱。
-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徐再思:字德可,嘉
-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何其芳《黄昏》原文 《黄昏》这篇散文很短,仅几百个字,但是何其芳早期散文的基本风格已由此展露无遗:伤感忧郁的情调,孤独寂寞的主题,还有绚丽曼妙的文采。 题名是黄昏,题眼却是这句: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
-
毛颖传毛颖传 【原文】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261]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
-
在北京的时期很短,却由不得地想起了老舍,想起他为什么沉潭,想起了他的《茶馆》。 于是就朝前门外大栅栏走去。没人陪着,也不要人陪。一路上和北京人相谦礼问,一个老人从棉袖筒里勾出一根手指头点着:“哪,往西
-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晁子拙生
-
寓言《狂泉》讲述了一个溪流的故事。它比喻为一个疯狂的泉水,它在山中自由奔腾,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屈服。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永远不要放弃。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像狂泉一样坚定不移地追逐梦想。
-
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依微吴苑树,迢递晋陵城。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曹姓。年十五,犷悍无赖,名已在捕中。走之盱眙, 困甚,挟稗官一册,非所习也,耳剽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好博,所得亦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