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非攻上”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非攻上”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苦,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①园圃:种树为园,种菜为圃。这里指果园。 ②兹:同滋,更加。 ③栏厩:指牲口棚。厩:马棚。 ④拖:夺取。⑤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原文脱“不义”二字,今据毕沅墨子注和后文补。 ⑥情:通“诚”,实在。 ⑦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原文脱“必”、“为”二字,今据孙诒让校和后文补,辩,同“辨”。

【今译】 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跑进人家的果园,偷窃那里的桃子和李子,人们听说后,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错的,当政的长官抓住了他,就会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盗人家狗猪鸡的行为,它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果园偷窃桃李的行为。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它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它的不仁就更加严重,罪过更大。至于闯入人家的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行为,它的不仁义,又超过偷盗人家的狗猪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它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如果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他的不仁也严重,罪过就更深重。至于妄杀无辜的人,抢剥他的衣裘,夺取戈剑的行为,它的不义,又超过闯入别人牲口棚牵走马牛。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它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如果他损人更多,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深重。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谴责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对。现在有人大行不义,竟至于攻打别人的国家,人们反而不懂得去谴责他,反而跟着加以赞美,称之为义举,这样难道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杀死一个人,人们谴责是不义,必定构成一条死罪了。如果依照这种道理类推下去,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定构成十重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构成百重死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谴责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对。如今有人大行不义,竟至于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而跟着赞美他,称之为义举,这真是不懂得他的不义了。因而记下他的话,传给后世的人。如果他们知道这是不合乎义的,那为什么还要记下这些不义的行为,留传到后世呢?现在如果有这样的人,看到一点黑色的,不能说是黑色的,多看见些黑色,反就说是白色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他黑白不分了;稍尝些苦味还说是苦的,多尝些苦味反就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他不辨甘苦了。现在,对于犯了小的过失,人们都知道说他不对;对于犯了大罪过,竟至攻打别人的国家,人们却不懂得去谴责他,反而跟着赞美,称之为义举,这能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见,现在天下的君子,判断义与不义的观念是多么混乱呵。

【集评】 明·孙月峰:“从小到大,归到攻国之非,章法斐然。”(诸子汇函卷九)
民国·张之纯:“从窃小物说起,渐说到杀人越货,已与攻城争地者紧逼,却从杀一人提入空际,笔如游龙。”
又:“层层逼紧,有项庄拔剑,意在沛公之妙。”(评注诸子菁华录·墨子)

【总案】 非攻共上中下三篇,宗旨都是反对不义之战,本文是其上篇。作者主要采用类比法展开驳论。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者“人皆非之”入手,分别说到“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杀不辜人,夺其衣裘,取戈剑者”,这些亏人自利现象,天下君子皆知非之,谓之不义。而对攻人之国者却不知非,反誉之为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通过类比把问题提到一定公理公德范围之内。接着,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杀十人有十罪,杀百人有百罪;说到攻人之国者,杀无数人,反谓之义,这岂不大谬?最后,以“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的背谬现象,类推少为非知非,攻人之国这样多为非反而不知非,可见天下君子竟不知义与不义之辨。这样批驳,概念清晰,推理缜密,环环相扣,立论显得颠扑不破。通篇自觉运用矛盾律,尤为娴熟出色。由于作者总是以极普通的事实为根据,论证步步扎实,只要你承认第一步,就不能不承认第二步、第三步,直至使人完全信服,所以说服力是很强的。全文一气呵成,不同于他篇之自设问答或缀集语录,可能出自墨翟本人之手。
猜你喜欢
  • 以色列人的选亲

    一般情况下,男子选妻子要由父母作主,当然有时也可以由自己选择,在选择过程中往往是小伙子采取主动。以色列姑娘极少深居闺房,她们广交朋友,与男子交谈也毫不羞涩拘谨。以色列人常在近亲内选亲,这可能是古老部落

  • 王善常《我的父亲》

    我性格内向,是个寡言的人,这一点很像我的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比我年少时更像他了。这之前我写了不少的文字,却从来没有写过我的父亲

  • 无厚·《邓析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

  • 王思任《剡溪》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王思任《剡溪》 王思任 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 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下上,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唁贞魂。山高岸束,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名句】以铜为 ① 镜,可以正 ② 衣冠;以古为镜 ③ ,可以知兴替 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注释】①为:动词,制造。②正:端正。③为镜:吸取历史经验。④替:衰败。 【释义】用铜制造镜子,可以

  • (元)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元)虞集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这是以词的形式邀客的请柬,雅致而有新意

  • 《冬至后三日与罗楚入倅厅两松下梅花盛开取酒赏析》

    【原题】:冬至后三日与罗楚入倅厅两松下梅花盛开取酒酌石台上思得名手作松梅图

  • 《渡白沟‌赏析》

    《燕歌行》是古乐府平调曲名,燕地自古为北方边疆,征戍不绝,故该调多写征人思妇离别之情,现存最早的曹丕的《燕歌行》以及唐代高适的《燕歌行》皆如此。刘因此诗虽沿用乐府古题,但内容上却不是写离别,而是借燕地怀古发伤时忧乱之思;形式上亦不沿用七言旧制而改用五言。战国时的燕国下都在今河北易县,诗人在一次岁暮时

  • 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全诗鉴赏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作品赏析【注释】①写于闲居带湖时期,具体作年不详(以下类似作品皆称“闲居带湖之作”)。

  • 王勃《观佛迹寺》全诗赏析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