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原毁》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原毁》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3),责于己曰: “彼,人也; 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4)?”早夜以思(5),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6)。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7),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 “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8),乃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9)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10)?

其于人也,曰: “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11),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12)。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 “能有是,是亦足矣。”曰: “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13)。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 “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 “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14)?

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15)。”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16)。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17),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18),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19),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20);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21);不然则其畏也(22)。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 “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23),德高而毁来。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24),道德之行(25),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26),得吾说而存之(27),其国家可几而理欤(28)!

〔注释〕 (1)责: 要求。重: 严格。以: 而。周: 全面。论语·卫灵公曰: “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轻: 宽。约: 少。(3)求: 探究。(4)彼: 指舜。此引语见孟子·离娄下。(5)早夜以思: 日夜思考。(6)就: 接近。(7)多才与艺人: 多才多艺的人。语出尚书·金滕。(8)是人: 指古之君子。(9)病: 缺陷。(10)是不亦: 这不就是……。责于身: 即责己。(11)即其新: 取其长处。(12)恐恐然: 惶恐小心的样子。(13)廉: 少。(14)已: 太。(15)用: 功用,才能。(16)图:计。(17)闻: 名声。(18)不以众人待其身: 不以众人能做到的来要求自己。(19)修: 指学习、修养。(20)与: 友好。(21)同其利: 共同利益。(22)畏: 这里指所畏的人。(23)事修: 事情做好了。(24)光: 光大。(25)行: 推行。(26)作: 振作。上: 指在上位的人。(27)存:存想。(28)几: 庶几,含希望之意。理: 治理。

〔鉴赏〕原毁是韩愈议论文字里的“五原”之一(其余四原是原道、原性、原人、原鬼),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唐代社会自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军阀割据,边患不断,政治十分黑暗,农民的反抗情绪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越发尖锐,整个李唐帝国濒临崩溃。这期间,统治阶级的当权者和世族大地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紧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们的子弟,靠着门荫直登仕途。而中小地主阶级,则处于被压抑、被排挤的地位。他们的子弟,若欲登上政治舞台,一定要经过几层考试和审查的艰难历程,甚至还要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攻击和毁谤。他们眼看国家危机日深,瞻念前途,忧心不已。韩愈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韩愈很同情中小地主阶级及其后进之士,为他们吐闷气,鸣不平。本文即是一例。文中以“古之君子”比照“今之君子”。以“责己” 、“待人”比照“责人”、“待己”,揭露“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不良现象,谴责“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指出形成这种现象和风气的本原,在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怠”(自己不肯加强道德修养)与“忌”(嫉妒有道德修养的人)的阴暗心理,并进一步向身居要位又想有所作为的人,发出了呼吁。目的是想纠正这股歪风,以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自“古之君子”至“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赞扬“古之君子”见贤思齐的可贵精神。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明确的论断: “古之君子”责备自己总是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具体行动是: 其一,研究古代圣人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分析自己哪些地方不及圣人,哪些地方和圣人相似。不及圣人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缺点,要努力克服; 和圣人相似的地方,是自己的优点,要着意保持和发扬。其二,要求别人尽量宽厚,只看别人的优点,不究别人的缺点;只看重现在的进步,不计较以往的过失。只要别人有一点长处,就称赞不已。这样的责己待人、见贤思齐,很自然使人体会到为善的好处,促使人去学好。

第二段(自“今之君子则不然”至“吾未见其尊己也”),鞭挞“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今之君子”的具体表现是: 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毫无要求。自己本来没有优点和特长,却偏要自我吹嘘,自欺欺人。如果别人有某些优点和本领,他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尽力贬低。他不以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其目的就是要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第三段(自“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至“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剖析“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思想根源。先从道理上概括分析: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即“怠”的结果是自己“不能修” ; “忌”的结果是“畏人修”。这样,对于努力进德修业的人,必是排斥和毁谤。接着作者以自己尝试过的事实作论据。然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也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毁”字。

第四段即最后三句: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说明本文写作的意图。作者把正确待人对己的态度和方法,看作是重要的治国之道。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在客观上表达了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心声。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也有明显的特点可供借鉴。由表及里,逐层论证,即其特点之一。从行文看,每一段都先以提纲式的语句领起,然后分层阐述,反复推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如第一段,首先总的介绍“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态度,紧接着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好处,再接着进行具体的说明和分析。第二段叙述的层次与第一段差不多,即先总的介绍“今之君子”责人、待己的态度,继而指出这种态度的坏处,然后进行具体的说明和分析。由于这篇文章是为给上层统治者看而写的,因此它需要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使当权者愿意看,并且看得进去。所以一、二两段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具体的事例,作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全文四段,段与段之间,紧密相连而又互为补充,环环紧扣而又层层深入。

对比映衬,形象鲜明,是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汉书·艺文志云: “相反皆相成也。”对比映衬是传统的写作手法,它有助于揭示矛盾,认识事物。本文以“古之君子”的责己、待人与“今之君子”的待己、责人两大段作对比; 在两段之中,“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各自如何对己、对人又作对比;在说理之后,又插入形象性的描写对比,即“良士”与“非良士”的对比。如此大量地运用对比艺术,使道理讲得更清楚,善恶是非辨得更分明,同时上下文贯串若一气呵成,内容与形式和谐地统一,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增加作品的说服力量,这也是使原毁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的原因之一。

字数:3320 陆坚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18-722页.
猜你喜欢
  • 苏轼《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従之公择有诗戏用其》全诗鉴赏

    我生固多忧,肉食常苦墨。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闻君过云龙,对酒两静默。急携清歌女,山郭及未昃。一欢难力致,邂逅有胜特。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使君自孤

  •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

    【4074】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译,人民邮电出版社,126 6万字,2003年10月第1版,

  • 《对话》鉴赏

    作者: 王喜辰

  • 苏轼《和人假山》全诗鉴赏

    上党搀天碧玉环,绝河千里抱商颜。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造物何如童子戏,写真聊发使君闲。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

  • 杜甫·秋兴八首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现存杜甫的七言律诗有一百五十余首,多数写于诗人晚年,即旅居

  •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九)》

    唐·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 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 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 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 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 闻道泰

  • 《书事(其二)‌赏析》

    这一组诗包括五首绝句,总名“书事”,即书写时事之意,约作于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南宋投降后不久。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朝沉痛的兴亡感慨和深刻的历史反思,这里选的是其一、其五两首。第一首回顾两宋兴亡,含蓄指出其亡国根源早在立国之初就已经埋下,王安石变法之后更加剧了矛盾。“魏瓠”典出《庄子·逍

  • 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蓼屿》全诗鉴赏

    秋归南浦蟪蛄鸣,霜落横湖沙水清。卧雨幽花无限思,抱丛寒蝶不胜情。

  •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杜牧《村行》全诗翻译赏析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 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 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 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 主人馈鸡黍。 杜牧诗鉴赏

  • 杜甫《江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江梅》咏梅花诗鉴赏 杜甫 梅蕊腊前破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