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对楚王问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本篇选自文选。楚王,即楚襄王。宋玉入仕楚襄王时,虽才华超群,但无奈楚襄王良莠不分。宋玉屡遭排挤,最后因被谗而罢官,以至潦倒终身。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宋玉在仕途上的这种处境。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鴳,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曝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您难道在德行上有什么遗漏吗?为什么广大士民对您议论得那么厉害呢?”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个在国都郢唱歌的客人,他开始唱的曲调叫做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拢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拢来跟他唱的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客人引发商音,刻画羽音,并以流动式的徵音相和,这时,都城里聚集拢来跟着唱和的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歌曲越是高雅,那能跟着唱的人就越是稀少。同样的情形,在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腾空而起,上达数千里,穿越云层,背负青天,翱翔于高远深邃的苍弯;而那跳跃在篱笆之间的小小鸟雀,哪能和凤凰一样去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晨从昆仑大山出发,中午在碣石曝晒脊背,晚上宿于孟诸大湖;那游动在浅沼里的小小鲵鱼,又怎能与大鲲一样去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仅只是鸟中有凤而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品行高尚、情操圣洁有如美玉一般的人物,他们横绝流俗,超世而独立;而那些市侩小民、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赏读
本篇既是一场有色有声的对话,又是一篇圆熟而绝妙的驳论文。作为千古奇人的旷世杰作,那意出天外的想象,那绵延不绝的思想,那横空绝俗的情理机趣,还有那优美流畅的辞令,无不让人拍案叫绝,浮想联翩。要而言之,此文之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妙在通篇暗喻和对比的运用。以歌者、凤凰和鲲,暗喻自身的超尘脱俗、高洁伟岸,又以和者、鲵,刻划世俗之人的平庸渺小、卑下低贱,同时又让这二者自然形成对比,且又贯穿始终,这就造成了全文形象而又贴切、委婉而又含蓄、鲜明而又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的高下曲直,让人不言而喻。
二是妙在蓄势而发。从全文看,作者运用淋漓酣畅之笔,全力描摹歌者、凤凰和鲲,意在为下文转入“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一语蓄势。惟其前面将歌者、凤、鲲的形象写透,所以下文对士的论述虽极简洁,但却十分有力。
三是妙在妙趣横生的回答。一问一答,构成全篇,看似简单而拘谨,实则缜密而空阔,杯水之中,依旧能见出跌宕起伏和五色斑斓。问,问得委婉而有风趣,飘忽绵绵之中,含着责难。不是之是,不信之信,模棱两可,足见楚王的虚伪和狡黠;答,答得言近而旨远,言之谆谆之中暗含机锋。是之不是,信之不信,但旨归一端,五彩缤纷的辞令之中,足见出宋玉的机智和聪慧,还有那推山倒河,一往无前的辩才,尤其末尾答问中的反问,更像空中闷雷,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流露着一种自命不凡、孤高自赏的高情,同时,在文章结构上,又得首尾遥应、相映成趣之妙,更显得棋高一着。
李兆洛曾论此文说:“文之至也,曰自然风行水上,非晚周先秦之文不能当之。”这个评价是非常得当的。
-
蠢尔氐羌国,天诛亦久稽。既能知面内,不复议征西。斥堠销烽火,边城息鼓鼙。输忠修贡职,弃过为黔黎。雪满流沙静,云沉太白低。巍巍二圣治,盛德古难齐。
-
【题解】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归属问题,是一桩聚讼的公案。发端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菩萨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也。按《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
-
公(吕蒙正)在龙门时,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后作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噎瓜”为名。不忘贫贱之义也。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
-
《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1131~1205)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
-
李白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
-
方苞:游雁荡记 方苞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
-
“擎天白玉柱是什么意思||出处|释义|出典|例句”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擎天白玉柱》是什么意思||出处|释义|出典|例句 【出典】《淮南子·坠形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又,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
-
两 条 路 ◆ 让·保尔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
-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聊:姑且
-
葡萄牙诗歌 葡萄牙文学起源于12世纪末期在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