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狐畏孝妇不畏官”注释、翻译和解说
——阅微草堂笔记
【意译】
沧州举人刘士玉的书房被狐狸所占据,白天就和人对话,扔瓦石块击人,但是看不到它的形状。知州董思任,字平原,是一个好的官吏,听说这件事,就自告奋勇前往去驱赶它。正在董思任大谈人妖不是一路的理由时,忽然从屋檐下有朗朗的声音传出:“你为官还是比较爱老百姓的,也不去榨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块击你。然而,你爱老百姓是为了博取好名声,不榨取钱财是怕留下后患,所以我也不躲避你。你算了罢!不要在此多言自寻窘困。”听到此话,董思任狼狈而归,几天心里都不舒畅。刘举人有一个仆妇又粗又蠢,唯独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瓦石块击她。有人在和狐狸对话时举此例问狐这是为什么?狐狸说:“她虽是下等仆人,却是真的孝妇。鬼神见到她都收敛逃避,而况我等呢!”刘举人就令此仆妇住在书房里。狐狸当天就离开了。
【解说】
撇开这里的迷信忠孝思想不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做人做得正,非但邪气不浸,鬼神怪异都会望之逃避。这种正,是表里如一,不作伪作态;是不存私心杂念,襟怀坦荡。像董思任那样,做官颇爱民,亦不取钱,这样的官照理说是好官了,然而,他爱民是为了好名,不取钱是为了防祸,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自己,所以狐狸虽不敢击他,却敢骂他;而仆妇遵孝道,诚心诚意,举止纯朴,无矫揉作态,是一是二, 不存私心,连鬼神都避之,狐狸哪里还敢击骂呢?世上许多达官贵人,其实都比不上刘家粗蠢的仆妇的。人生在世,是祸是福难以预测,但是, 自己正义凛然, 不谋私利, 即使不能得福,起码能够避祸。不谋私利,恶势力即使想肇祸于你,也无从下手;相反,贪图名利, 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 也常常是肇祸的种子。此狐狸所语虽是“胡言”, 倒也很有道理。
【相关名言】
百事坦直, 卑鄙之人就远远走避。
——英国·布雷克
心体光明, 暗室中有青天; 念头暗昧, 白日下有厉鬼。
——洪应明
-
[南北朝]谢瞻夕霁风气凉,闲房有余清。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
-
贞观初 ①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
-
名言: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注释: 知行合一: 感知和行动是相统一的。一念发动: 突然感悟, 顿悟。 句意: 我现在说到知和行是统一的, 正是要使人懂得一下子明白过来这
-
师道立,则天下之不善者皆可变而为善,天下之不中者皆可化而为中。|什么意思|大意|注释|
《师道立,则天下之不善者皆可变而为善,天下之不中者皆可化而为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初夏 ①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② 。碧纱窗下水沈烟 ③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④ 。玉盆纤手弄清泉 ⑤ ,琼珠碎却圆 ⑥ 。 【注释】 ①此词明朝的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
-
作者: 张俊山
-
原名《生死不明的人(一译《失踪者》)。写于1912-1914年,1927年出版,是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未竟长篇。 小说的主人公是
-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①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②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③ 【注释】 ①逋(bu)逃:流亡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1],巴山夜雨涨秋池[2]。 何当共剪西窗烛[3],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解]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
-
《圣人无常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