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废墟》赏析
余秋雨废墟原文
说实在的,本篇并不是余秋雨上乘的作品,本辞典所以要选它,可能因为它的独特。这样的主题,不但对于一般的读者的欣赏力,是一种挑战,而且对于一些评论家,也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不识货的评论家对之发表了叽叽喳喳的外行议论。
对于散文,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的话语霸权,只有具体的景色、事件和人物才值得散文家去描摹。抽象的题材,尤其是并不美的观念,不是散文的表现对象。
然而在这一篇中,余秋雨偏偏选中了“丑”——废墟。这里没有景色,也没有事件,一些思想和艺术贫弱的作家,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能会觉得狗咬乌龟——无从下口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未对废墟加以批判,而是对之进行赞美。这是需要魄力,也需要才华的。
严格说来,也许不能单纯叫做赞美;叫做分析,或者叫做阐释更为精确一点。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对于废墟一分为二式的阐释。对废墟既有诅咒,又有赞叹——把废墟当作课本,使人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废墟可以偷窥到民族的创伤,而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开始走向新的废墟。有一点创作经验的读者可能意识到,这种写法有相当的难度。通篇好像过于抽象,议论虽然深刻,总是显得有一点艰涩,但还是有值得读下去的东西在吸引着你。因为这里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或者不妨把它叫做哲理。
对于散文观念不太开放的读者要接受这一切可能不无勉强。特别是下面这一段: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这就引起争议了。一些缺乏耐性的评论家不免啧有烦言了。
如果光是这样议论下去,也许,这篇散文就可能写砸了。但是余秋雨是以文化景观为特长的,他的拿手好戏是通过文化历史景观阐释来建构文化人格。接下去的古罗马、庞贝古城、吴哥古窟、青铜器、马王堆等等的概括性罗列,为这篇文章带来了生机,最为警策的是对于圆明园的阐释: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就失去了废墟的历史价值。
从这里余秋雨引向了他的专业,他的戏剧理论,也就是悲剧理论:废墟意味着悲剧,悲剧意味着崇高,坦然承认失败正表明一个民族的大气,表明一个民族的自信。
读者不能不佩服余秋雨思辨的深刻。许多句子似乎都值得摘抄,都有某种哲理的分量。但是,不管热爱余秋雨的读者如何耐心,这样的句子还是给人一种感觉:浓得化不开。它太理性了,太缺乏余秋雨散文最常见的血肉。绝大多数的议论离开了文化景观的阐释,就不能不显得有点枯燥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样一篇充满深刻哲理的文章,并没有在艺术上达到相应的高度。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诵经典古诗词,内容包括经典诵读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古诗词视频,小学生七十五首必背古诗朗诵比赛视频,歌颂母亲的古诗词诵读视频。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
-
黄河一千年一清,岐山鸣凤不再鸣。自从苏梅二子死,天地寂默收雷声。百虫坏户不启蛰,万木逢春不发萌。岂无百鸟解言语,喧呼终日无人听。二子精思极搜抉,天地鬼神无遁情。及其放笔骋豪俊,笔下万物生光荣。古人谓此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头痛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头痛的诗句,形容头痛的诗句,形容头痛的诗句。《苦热》唐·白居易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朝客应烦倦,农夫更苦辛。始惭当此日,得作自由身。2、《病中赠南邻觅酒》
-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①使,邀入赤松②家。 金灶③初开火,仙桃④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⑤。 【注释】 ①青鸟:
-
李白曾以如椽采笔,驱山走海,状物图貌,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雄伟峻峭、明丽清新的画卷,再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这些诗篇,流传千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就是由多幅优美生动的画面组成的长江行舟图。 诗的前六句写
-
【注释】:
-
沿北京宣武区教子胡同往南,可见路东有一座赫赫森严的庙宇,山门外双狮踞峙,一派肃穆气象,这便是北京城现存最古老的佛刹之一——法源寺。现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 忠魂帝魄皆堪悯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据《元一统志
-
【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与译文]坐,因为。两句的意思是:停下车来不再前行,是因为喜爱这枫林的傍晚美景;那经霜的叶子,比二月里开的花朵还要红艳。诗人一反悲秋传统,以浓墨重彩描绘艳丽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
-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菱荷”类的诗句。 一场夜雨把荷叶洗得如净水般晶莹碧透,金灿灿的阳光又为之涂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