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春思》原文、鉴赏和解读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着眼于春,全力写思。思因春引发,春为思设色,二者结合,是为“春思”。
首二句分写两地春色,次二句分写两处相思,前者与后者之间有一种关联:相思是主,春色是从,因看到春色而引起相思。这种手法在诗中叫做“兴”。然而,本诗的“兴”又有特别之处,其一,“兴”中兼“比”。“比”就是比喻。元人萧士赟指出:“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由春色“兴”起相思之情,而相思之情又与春色的特点有着相似之处,“兴”与“比”结合无间。其二,重在写实,而又据实生虚。“秦桑低绿枝”是思妇眼中所见,而“燕草如碧丝”则是思妇心中所想,由所见之春色,引发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而在她的想象中,也自然萌发了这样一种念头:面对碧丝般的初发春草,丈夫大概也会生怀归之感吧!“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一虚一实,虚实交融,极耐人玩味。而由实到虚的推移过程,正深刻地反映了思妇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
由于相思的一实一虚,那么从思妇的角度看,丈夫尽管可能动怀归之念,但相隔千里,他能否归来却不得而知;自己已为之肝肠痛断,可相见仍然无望,这不能不使她倍增烦恼。就在这心烦意乱之际,那撩人情思的春风偏又吹进了罗帷之中,这便益发使人难以忍耐了。“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表面看来,这是对春风的申斥,但在这申斥的后面,却正隐藏着人物内心思念之中夹杂着的烦乱、怅惘的情怀。
-
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
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① 悲伤啊秋天肃杀的气氛!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草木在秋风中枯黄凋零。 憭慄兮若在远行;② 心情凄凉好象离乡背井;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又如登山临水送别故人。 泬寥兮天高而气
-
翻找书架上的藏书,偶然发现一本精装的《饥饿海峡》,扉页上还有著者几近书法一般的中文签名,这是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
-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作
-
鸿门宴图 西汉·佚名 壁画 纵二三厘米 横顶边一四○厘米 底边一九三厘米 河南洛阳老城西北六十一号墓出土 藏洛阳古墓博物馆 此图绘在墓后室背壁上,画面呈梯形。此墓于1957年下半年发现。此壁画与《二桃
-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此诗约写于宣宗大中二年(848),时年四十六岁的杜牧由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刺史卸任,返京任职,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作者简介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毕业
-
【3472】中国道理的世界意义(陈学明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52万字,2015年11月第1版,89元)△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对
-
苏轼《卜算子》苏 轼 苏 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② 。时见幽人独往来 ③ ,缥缈孤鸿影 ④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
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①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②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九) 注释 ①杨氏:即杨朱,春秋战国时期人,道家主要人物之一;主张为我、贵己、重生、自治,认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