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螳螂捕蝉》全文和鉴赏
——说苑·正谏
这则寓言源于庄子·山木。原文说庄周在雕陵苑游赏,被一只南方异鹊撞了额头。他很恼火,正提起下裳,放轻脚步,挟上弹丸,准备等待机会弹杀异鹊,忽然瞥见蝉“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搏蝉而“忘其形”,异鹊见螳螂而“忘其真”,于是深有感悟,弃弹而返。庄子运用这则寓言, 旨在宣扬万物互相制约,得失相伴而生,谁若趋利忘形,必有后患: 只有抛弃功利,清心寡欲,顺应自然,方可远祸全身。这种思想显然是消极的。
刘向加以改造,赋予了这则寓言以崭新的意义,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吴王和少孺子(青年门客)。吴王利令智昏,欲攻伐强楚,以称霸于天下:为了堵塞言路,公然宣布“有敢谏者死”。少孺子是个謇謇忠臣,不忍见国危君亡而不顾,便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连续三个早晨,“怀丸操弹,游于后园”,弄得一身露水、 引起了吴王的关注。吴王问他“何苦沾衣如此”,他趁机讲了这则“螳螂捕蝉”的故事,指出鸣蝉、螳螂、黄雀三者都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蠢才。一个妙喻揭示了故事的主旨,使吴王迷途知返。这个少孺子既不是硬顶吴王的莽汉,又不是撒手不管的食客, 而是一个善于“度君权时”、忠而且智的爱国之士。他用了“讽谏,的办法,“上不以危君,下不以危身”,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实在是两全其美。
这则寓言描述生动, 比喻贴切。鸣蝉。螳螂、黄雀与挟弹丸者之间,都是后者威胁前者,而前者为眼前利益所蒙蔽、所陶醉、却看不到自己的后患。蝉以为能居高避祸,独得清露,而自鸣洋洋得意;螳螂把身子贴在隐秘地方,一心为了搏取鸣蝉,以满足自己的口体之欲;黄雀扯长颈根,不顾劳累,一心为了啄食螳螂。它们都只见前利,而忘后患,真是可悲之至。
人们从这则寓言中概括出的“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早已成为家传户诵的警句。 人们常常用它来告诫那些老想打别人的主意而不顾后患的目光短浅的人。
-
醒心亭记醒心亭记 【原文】 滁州[147]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148]其名义。既又直[149]
-
彭城初识子,照眼白而长。异梦成先兆,(予为密州,子立未尝相识,忽告同舍生曰:“吾梦为密州婿,何也?”已而果以子由之子妻之。)清言得未尝。岂惟知礼意,遂欲补诗亡。(子立能诗,而有礼学。)咄咄真相逼,诸生
-
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校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张可久:1280-1348?,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
-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曹植·洛神赋 黄初三
-
宋词典故·邯郸梦 【出典】 见“一枕梦黄粱”条。 【释义】 唐人沈既济作小说《枕中记》,写旅居邯郸客店的穷书生卢某,得道士吕翁枕而入梦,尽享荣华富贵,颇为满足。而一梦醒来,店主煮黄粱未熟。后因用作咏好
-
舟楫诸侯饯,车舆使者归。山花相映发,水鸟自孤飞。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故人从此去,寥落寸心违。 作品赏析原注:李梓州泛舟筵上作。【鹤注】此当是广德元年春作。舟楫诸侯饯①,车舆使者归②。山
-
作者: 孙培人 厄运,我的伟大的耕耘者 厄运,请你
-
刘克庄 戏呈林节推乡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注释】 节推:宋朝佐理州官的节度推官。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