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楚人养狙》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楚人养狙》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1),必部分众狙于庭(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求草木之实(4),赋什一以自奉(5)。或不给,则加鞭棰焉(6)。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7)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3)?”曰: “否也,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与(9)?”曰: “否也,皆得而取也。”曰: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10)?”言未既(11),众狙皆寤(12)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13),破栅毁柙(14),取其积(15),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16)

郁离子曰(17):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18),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19),一旦有开之(20),其术穷矣(21)

〔注释〕 (1)旦日: 早晨。(2)部分: 部署、分派。(3)率: 带领。之:往。(4)实: 果实。(5)赋: 征收。什一: 十分之一。自奉: 供养自己。(6)棰(chui): 鞭打。(7)违: 不依从。(8)树: 此作动词,种植。与:同“欤”。(9)得: 能,可以。(10)假: 借,凭借。役:使唤。(11)既: 已,尽。(12)寤:同“悟”。(13)俟(si):等待。(14)柙(xia):兽槛,兽笼。(15)积:指积蓄的果实。(16)卒: 终于。馁(nei): 饥饿。(17)郁离子:作者刘基在元末隐居时所用的一个别号。(18)术: 这里指权术。使: 役使。道揆(kui): 道理、法度。(19)昏:认识不清楚。(20)有开之: 有人启发他们。(21)穷: 完,尽。

〔鉴赏〕随着阶级的产生,反映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作品也出现了。这方面的作品,有的出自劳动人民之口,反映得异常深刻; 有的出自进步文人之手,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难能可贵。刘基的楚人养狙就属于后者。

楚人养狙为一则寓言。它通过众狙反抗狙公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歌颂了人民的反抗行动,揭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应有下场。作为寓言,楚人养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训两个部分。它的寓言故事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狙公对猴子的剥削和压迫: “赋什一以自奉”,这是不劳而获,亦即剥削行为; “鞭棰”则是压迫。在这种情况下,猴子们都害怕狙公,虽以摘取果实为苦事,但不敢不依从。这是压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个层次交代故事的发展:这一层逻辑十分谨严,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两个问题可谓前提,第三个问题属于结论。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让小猴子提出问题,一方面寄寓着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维敏捷、无所顾忌的意思; 另一方面,又包容着对于残酷剥削和压迫,连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认识得一清二楚的内涵。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互为补充。作者在这一层中,着重从揭露剥削的角度进行思辨和启迪,从而增加了故事内涵的深刻性。

第三层叙述故事的结果: 众狙相携入山不返,狙公卒饿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作品的第一层交代的“弗敢违也”,实际上并不是压迫和剥削的必然后果,而是暂时现象。被剥削、被压迫者一旦觉醒,就必然会产生象第三层所叙述的反抗的行动。

猴子反抗的故事讲完以后,作者随即揭示了“教训”: 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道理的统治者,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应该说,楚人养狙这则寓言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学道理和道德观念,而是带有锋芒的政治主张。作为元王朝残酷统治的目击者,刘基的这则寓言,带有极大的针对性。这则寓言实际上变成了元王朝覆灭的预言。

就形式而言,楚人养狙中的寓言故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通俗生动,新鲜活泼。大家知道,寓言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而寓言故事则是比喻中的喻体。因为蛮横无理地奴役百姓,势必激起反抗的道理比较抽象,直接陈说又很可能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镇压,所以作者引譬设喻,用拟人化修辞手法,虚构了猴子造反的故事,给抽象的道理描绘了一幅形象的图画。其二是故事简短紧凑,纯用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不作细致的描绘,也没有直接的抒情。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曾经说: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真理犹如人体,作为外衣的故事必须合身。又因它旨在解剖和评判生活,所以并不需要对形象作细致描绘。楚人养狙的寓言故事,通篇没有一句废话,全都扣紧了“教训”。象狙公如何鞭扑猴子,猴子觉醒后如何合谋等细节、故事,一概语焉不详,因为省略这些描写,已经足以把晓喻的教训交代得一清二楚。其三是作品紧紧抓住生活的特征,把它放大观察,进行艺术的夸张。生活中存在着有压迫就有反抗的真理,作品就设计了一群受压迫的猴子,这些猴子有组织,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还会出谋划策,采取巧妙的报复行动,这是拟人的写法,艺术的夸张。但这样夸张又完全符合现实人生的情理。

从“身体” (寓言故事)和“灵魂” (教训)的关系上看,楚人养狙的寓言故事是形象、简练和典型的。但是,任何个别的故事都不能概括一般的真理;所有典型形象又必定具有普遍的价值。这种相反相成的情况,使楚人养狙的寓言故事和其他作品一样,可以离开“教训”而独立存在。象小狙提问、启发群猴那一节,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封建社会中某些本质现象。但“教训”却并非彻底否定剥削。这就使后代读者能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体会到比“教训”更为深刻的道理,从而使它可以脱离教训而独立存在。

应该说,楚人养狙的倾向是进步的,难能可贵的。但是,在寓言故事中,它虽然揭露了剥削的不合理性,却仅限于不得独占公有之物的境界,未能升华到不得侵吞别人劳动成果的高度。“教训”部分,则退而提出了“以术使民而无道揆”的说法,似平只要能实施仁政,讲究道理,那么,剥削就是合理的,可以允许的。这些,都反映了刘基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

字数:2382 谈凤梁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183-1185页.
猜你喜欢
  • 《无题二首 赏析》

    作于:(1931年) 六月《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下略)。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下略)”宫崎龙介和白莲女士是夫妇。①谢[月兆]《暂使下都夜发

  • 张继平范墩子《永不分离》

    一每次出门,女儿妞妞都跟在我的车后,不停地喊着“爸爸早点回来,爸爸再见,爸爸再见,爸爸再见”女儿妞妞缀行很远,很远。每次都让我鼻子

  • 7月上旬 红4方面军扩编

    7月上旬 红4方面军扩编 : 7月上旬,红4方面军根据6月底召开的木门军事会议关于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的精神,进行整编扩军。4个军的组成情况为: 以10师为基础,连同赤江、赤北两县独立团和万源、江口两

  •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婕妤怨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得到皇帝宠爱的宫女的得意和欢乐情状。“花枝”喻写灿烂的春光,“凤管”喻指欢乐的歌舞。这两句叙事的角度为班婕妤自己。首句写出班婕妤所见:又一个美人出现在建章宫里。这在她心里,自然是一个不祥的征兆。次句写班婕妤所闻:赵飞燕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出处】唐王维《 辛夷坞 》 【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 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n):山间 流水的沟。户:出入口。 【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

  • 《题玫瑰》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李鱓 粉团如语启朱唇,常比春光解趣人。 老眼独怜枝上刺 ① ,不教蜂蝶近花身。 【注释】 ①怜:爱。 【评说】 本诗选自江苏国学图书馆编《陶风楼藏书画目》卷下。另吉林省博物馆、日本山口良夫、美国高居翰

  •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注释、译文和感悟

    孟子曰:“君有过 ① 则谏 ② ,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③ 。”(《孟子·万章下》九) 注释 ①过:过错。②谏:规劝使之改正。③易位:变更皇位、易立君主。 【译文】

  • 范小青《七都在哪里》经典散文全集

    七都在哪里 七都在太湖边上。 这是我早就知道的。因为早些年,在我从少年长到青年的一段时间里,我就在吴江生活,前后大约近十年。我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评析】 古代格言。出自 《庄子》。原文是: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