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登乐游原》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因西汉宣帝建乐游苑于此而得名。其地高敞,登高北望,可见西汉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等五皇帝陵墓。
这首诗是杜牧七绝中感怀名篇。首句从空间着眼,广漠的长空,一只鸟悠然飞逝,终于隐没在云海中。以孤鸟衬长空,更显出长空之寥远广阔。次句以时间之长与空间之阔相映衬,亘古来的一切都销沉在这一片苍茫的天地之中。两句就登临所见引起所感:长空澹澹之中不知已销沉几许世代?今日登临,但见孤鸟飞翔隐没,天地茫茫,古今亦茫茫。诗人独立苍茫,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至深。但出语却极豪宕,境界极阔大,有包揽古今天地一切之概,可与岑参登慈恩寺塔诗“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互为参看。
末两句为感怀正意。五陵,指西汉五皇帝的陵墓,是汉朝全盛期的象征。古代陵前必种树,此曰无树,则指陵墓久已毁坏,一片荒凉。两句意为:试看曾在历史上煊赫一时的汉家事功业绩,如今又留下什么可凭吊的呢?秋风依旧,五陵已一片荒凉,其他又何可问!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曰:“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确是进一层写法。
此诗写登临所见所感,首两句从所见引出所感,以景抒情;末两句从所感来写所见,以景结情。第三句为全诗关键,因登西汉乐游原自然联想到西汉盛世,而汉代盛业亦与万古同其销沉。全诗似就汉代名胜来写对汉朝的凭吊,但决非一般就事论事。大唐的贞观、开元之治不更盛于西汉么?如今又怎样呢?从汉朝的镜子里不也可照见大唐帝国的影子吗?因此,此诗正是借凭吊西汉的衰亡,慨叹唐朝国运如烟柳斜阳,如江河日下,是为唐朝弹唱的一曲挽歌。
全诗以孤鸟隐没于长空起兴,以秋风荡扫陵墓作结,将小的凄清放入大的寂寥之中,从宏阔中来表现一种无限的悲凉,因而语意虽悲凉,气势却极沉雄。正如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
这首诗题为《秋晚悲怀》,诗人把主题定得十分明显。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大抒悲秋情怀之后,感秋、悲秋就成为历来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这首诗也是借秋晚的景象,抒写诗人内心的悲感的。 起始两句“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感叹时光易逝,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 ①此诗的出处,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唐宣宗游方外至黄檗,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之联咏;一说是唐宣宗至庐山,与香岩间禅师咏作。 [
-
日午微风且暮寒,春风冷峭雪干残。碧毡帐下红炉畔,试为来尝一盏看。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年代】:唐 【内容】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
-
新农村建设把老家打扮得好似城市一般,我在村中闲散溜达时,不经意间来到了我家的老屋。“怎么人家的老屋都扒掉了,咱家的老屋还保留着呢?
-
这是一首抒写离思的怀人之作。 上片以时景起笔,而归结于情思。“新月”颇有与“故人”暗成对比的意味,“如眉”则是不圆之意,暗点离思主题,愁上眉间。“又”是此景之叹,表明她已历见多次,既状时间之长,亦隐隐透出触目经心、怎堪又见的苦涩。“
-
关内昔分袂,天边今转蓬。驱驰不可说,谈笑偶然同。道术曾留意,先生早击蒙。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长啸峨嵋北,潜行玉垒东。有时骑猛虎,虚室使仙童。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望云悲轗轲,毕景羡冲融。丧乱形仍
-
青娥小谢娘,白发老崔郎。谩爱胸前雪,其如头上霜。别后曹家碑背上,思量好字断君肠。
-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
-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词原文鉴赏和意境解读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