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鉴赏和解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东南形胜在三吴之地,三吴胜景以苏杭为最,而杭州美景又集中在西子一湖中,特别是早春西湖,更能体现江南秀美风光的精神。
西湖又名钱塘湖,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乘春游览西湖,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开头用西湖中的两个风景点来标示方位,既交代了背景,又介绍了名胜。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灵润生烟,上面建有孤山寺,晨钟暮磬,声落湖面,这是西湖中的一个突出标志。贾亭,即贾公亭,唐代贞元间杭州刺史贾全所修建,也是西湖胜景之一。提到它们,读者就会想到那挺拔秀美、突出于湖上的山寺亭台。“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一句直接写西湖湖面的风姿,采用了远视的方法,突出了初春西湖云水相连的神韵。春水涨碧,水平湖堤,春云垂地,远望与湖上升起的烟雾混为一体,真是一派水色天光、交相融会的美景。这一句中还暗写了水平与云低的关系,云低低兮欲雨,春日雨多,所以水平湖岸;水漫漫兮生烟,空气湿润,所以云蒸霞蔚,上与天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具体描写春景,由大景转到小景,由远景转到近景,由静景转为动景。莺飞燕舞,最能体现春日的活力。作者选择早春的典型景物来写,具有形象鲜明、以少胜多的妙处。这两句写春,又突出了一个“早”字,用“几处”和“谁家”,说明还不是“处处”和“家家”,用字十分精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五、六两句又由小景转为大景,由天上的莺莺燕燕转到地上的花花草草。“乱花”写的是早春时节,有的花已开,有的花还是含苞待放,有的地方向阳近水,花就开得密,有的地方迎风寒冷,花就开得稀。一个“乱”字,生动地写出了这种参差不齐、疏密不同的情景。但诗人四处看花,时间一长,也就觉得渐渐地眼花缭乱了。“迷人眼”用的是拟人手法,不说人眼自迷,而说花迷人眼,曲折传达了诗人童真般的趣味。“浅草”,写春来不久,芳草刚刚发芽的情状,唐人喜欢骑马游春,这浅草才能遮没马蹄,马蹄不但无所妨碍,反而显得更精神。“浅”字写出了芳草之短,也暗示了草色之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堤西起孤山,东到断桥,堤旁杨柳成萌、桃李相间。在这里,可以纵观西湖胜景,饱览如画风光,而白堤本身远看又是芳草芊绵,“望如裙腰”,烟柳丝丝,映衬着水光波影,人似画中。诗人看也看不够,流连忘返,陶醉在春光中。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精神。先由“孤山”、“贾亭”点出环境,再写一路风光,最后以“白沙堤”作结,条理井然。写景记行处处抓住早春气象,细细刻划又浑然一体,写湖平云低、莺飞燕舞、乱花浅草,不但处处散发出清新的春意,而且处处渗透了诗人游春的愉悦感。
-
大明湖之春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
-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人类的世界热闹起来。植物的世界也不例外,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荣。中午放学回家,路过小学,不经意地扭头一瞥,发现
-
亦称“意志主义”。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是世界的本质、万物之源的反理性主义的主观唯心论哲学。它作为一种哲学倾向,古已有之。北非著名
-
钱起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 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 这首小诗生动地描绘了翠鸟捕鱼的整个过程。四句诗分写四个动作。起句平叙。“有意莲叶间”,翠鸟悠闲地停落在高树上,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却时时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散文篇名。选自《孟子·滕文公上》。以首句名篇。汉赵岐《孟子章句》说:“劳心,君也;劳力,民也。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者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
(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
-
【提示】 《历书》是记述古代历法的专史。但是据前人考证,司马迁的原作已残缺了。本篇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相当于前言,是对历的总论;后一部分是十分简略的“历术甲子篇”,记载了一部太岁纪年法七十六年的
-
劳劳千里身,襟袂满行尘。深夜悬双泪,短亭思远人。苍江程未息,黑水梦何频。明月轻桡去,唯应钓赤鳞。有恨秋来极,无端别后知。夜阑终耿耿,明发竟迟迟。信已凭鸿去,归唯与燕期。只应明月见,千里两相思。
-
古代诗文名篇之左传·僖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文·历史散文·左传·僖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
-
谱牒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