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叹花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听说湖州风物美好,乘兴到湖州游玩。游玩中遇见一位十多岁的女孩,十分爱悦,约定十年内到湖州娶她;如十年不来,才可以另嫁他人。十四年后,杜牧终于在大中三年(849)得如愿到湖州任刺史。他一到湖州就找这位女子,这位女子已经嫁人三年,有两个小孩了。杜牧责问她,回答说,你约定十年来娶,现在已经十四年了。杜牧听后感慨万分,写了这首诗。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故事。一些杜牧研究者不甚相信。其实,联系杜牧的性格,联系他三次上表求为湖州刺史等情况,这个故事还是有可信之处的。况且这个故事在丽情集、唐语林、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史籍中都众口一词,想来是有根据的吧!
这首诗的文字,各本记载稍有不同。另一种本子的文字是:“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两种文字,各有优点。从切题而言,前者更佳些;而第三句,则又是后者意境较胜。
用花来比喻人,在诗歌创作中是常见的,它常常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还用花来隐括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带有凄婉情调的故事,它所以千百年来广泛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叹花”所叹的对象是谁呢?是“花”吗?看来不是。“花”“绿叶成荫子满枝”没有什么可哀叹的。其实,所叹的是看花人。看花人来迟了,观赏不到花的美丽,这才是可扼腕叹惜的事。所以题目是叹花,而实在是自叹。了解这一层,我们才能欣赏到诗人构思之妙和诗的美学价值。
开头“自恨”点明了诗人叹的对象。“自恨寻芳到已迟,”从赏花的角度,寻春来迟,自然是懊悔的。从诗人以花喻人的层面,结合上述故事来理解,诗人的“恨”内涵就更丰富了。试想,一位感情深挚、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诗人,满怀企盼,经过持久的努力,实现了等待多年的愿望,而今却发现迟到了,多年的企盼永远不能实现了,那种种悔恨、懊丧、失望、哀愁……的心情,自然会一起涌上心头。这一“恨”一“迟”两个字,装载着诗人强烈、深沉、复杂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诚然,当读者读了这一句的时候,还不能全部明白诗人感情的内涵,还需要层层深入,逐步领略。“往年曾见未开时”,这是追忆,是思念,是怀恋。就花而言,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是诱人情思的;而作为少女,怀思的情意更加浓郁了。以上两句是从诗人的角度写“自恨”。
三、四两句则是从“花”的视角来写“自恨”。原来那么鲜艳妩媚、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花蕾,现在只看见夏风中残红狼藉,花瓣飘零。花,已经凋谢了,只见一丛绿叶,枝头上缀满了果子……赏花是迟了,太迟了!与这个意境同时浮现的,读者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令人悽恻的形象:一位褪去了少女光泽,失去了少女的丰姿绰约的少妇,神情萎顿,手拉一个小孩,怀抱一个小孩,蹒跚地踯躅着……这是更加令人扼腕怅惘的情景。美好的事物逝去了,美好的期待落空了,连美好的回忆也破碎了,只剩下孤独与悲凉伴随着诗人,只剩下无穷懊悔的“自恨”!
整首诗花与人合一,人事与自然合一,使人读来回味无穷,含意深婉,掩卷之余情思不已,无限低回!
-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岳阳楼后对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时局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景色的壮丽和气势,以及夕阳下的渔船和水乡美景,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家国的忧虑。诗人在观赏景色的同时,也不忘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和反思。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家国、关注社会动态的深深情感,并通过诗歌抒发出来,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
-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 ① 。(《吕氏春秋·审为》) 【注释】 ①身:身体,指生命。轻重:何者为轻、何者为重。 【译文】 生命是我们行为的目的,天下财富等身外之物是为我们的生命
-
泉石磷磷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
-
《旷野》 冀坊 让我们的马 尽情地奔跑吧 这里是多么空阔的驰场呀 没有一个土丘 没有一块石头 没有阴森的林子 没有宽阔的 水深浪急的河流…… 太阳耀着 高回的天空这么亮 辐射热平匀地 能抚着这土地 让
-
诗人死了,这荣誉的俘虏! 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 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 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 诗人的这颗心已无法忍受 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 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 还是单枪匹马……
-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
-
山水有相逢是的。不会有人,等你在老地方。甚至,老地方也成了记忆里的一缕檀香。你寻回去的,不过是份记忆,也许地址犹在,却已经找不到当
-
咏寒松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这是一首咏物的小诗,它赞美了松树不畏风寒的坚贞品格。古代士子们的咏物诗词,多有自喻自勉之意。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咏石灰》,都
-
唐·李肇2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3。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