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韦应物诗《滁州西涧》原文、鉴赏和解读
韦应物诗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人论韦应物诗,多认为古诗胜于律诗,五言诗又胜七言诗。这首滁州西涧是七言古绝,却是传世名篇。韦应物以田园、山水诗著称,滁州西涧便是代表作。
诗中描绘的是滁州西涧的一片春意盎然却空寥寂寞的情景。涧边野草逢春生长,深幽茁壮。涧边大树茂密,黄鹂在树丛深处自在地婉啭鸣叫。这情景,令诗人产生了偏爱的感情。在春雨中涧里涨着潮水,流得很急;渡口空无一人,孤舟独系,任随纵横晃荡。这是一幅滁州西涧的春雨图,由春草、树丛、黄鹂、春雨、春潮、木舟构成。这些是静物,春雨春潮虽然是动态的,但是无声。尽管景致十分美丽,自然风光十分可爱,但是,从审美角度来说,总是因其太静而感到遗憾。诗人似通读者心理,所以写一“鸣”字,顿使全局皆活。黄鹂的鸣声圆润动听,景物之优美、风光之可爱,全由这一“鸣”字传出,同时也渲染出了春意盎然的气氛,与景物相配合,创造了一个春的氛围。但它又并不轰轰烈烈,如百花争艳,蜂飞蝶舞的那种景象,所以它既不写花,也不写蜂蝶,而只写黄鹂鸣于万寂之中,配之以“无人”的“野渡”和横着的木舟,给人以一种闲适感。这就把盎然春意软化成了春意氤氲的景象,又给人以恬淡快适感,领略另一种自然美。这是诗人的杰作,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首即景小诗,以生动的笔触写出可供欣赏的情景,给人以闲适淡雅的审美享受,这既是作者的艺术情趣的反映,同时又是作者的田园山水诗艺术风格的表现。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又朴中寓华,华而不艳,直而不露,露而善藏,一切全在神领意会之中。关于这首诗的旨意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元代赵章泉认为前两句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唐人万首绝句选),明代杨升庵认为诗的后两句是本自诗经“泛彼柏舟”之句,是喻“仁人之不见用”(升庵诗话卷八)。今人也有认为前两句表现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两句寄寓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但也有不少论者认为诗中不过是描写春郊野外的清雅,借以表达闲适自得的心怀而已。
-
师道废,学术随之;学术坏,士习随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师道废,学术随之;学术坏,士习随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老者觉时速,闲人知日长。日月本无情,人心有闲忙。努力取功名,断碑埋路傍。逍遥林下士,◇丘亦相望。长生既无药,浊酒且盈觞。
-
谁也不以无神论者终老。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 略知哲理的人,往往倾向于无神论;深晓哲理的人,便倾向于宗教。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论无神论》 无神论把人类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
-
[原 文] 元丰①中, 庆州②界③生子方虫④,方⑤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⑥,其喙⑦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⑧以钳搏之,悉为两段⑨。旬日⑩子方皆尽,岁以大穰(11)。 其虫旧(12)曾有
-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和《塞上曲》都是古代歌曲名称,乐府诗题,到唐代更为流行。卢纶《塞下曲》一组六首诗,又名《和张仆射塞下曲》,是他的名作。这组诗写军中发
-
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赏析] 此诗一作《题西湖图》,岳珂《桯史》载,金主亮“将图南牧,遣施宜生来贺天申节, 隐画工于中, 使图临安之城邑及吴山西湖之胜以
-
左思诗《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劃。 握笔利彤管, 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① 。墨之所至,墨翟也 ②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 ③ ,有子思之儒 ④ ,有颜氏之儒 ⑤ ,有孟氏之儒 ⑥ ,有漆雕氏之儒 ⑦ ,有仲良氏之儒 ⑧ ,有孙氏
-
美文,《法汉词典》译为“纯文学”,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修辞和诗歌也可以由“文学”来概括。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希望有所帮助!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家的美文(通用12篇),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