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注释和解析
春秋·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不失其所者久4,死而不亡者寿5。
1老子共七十八章,道家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dan)著。2自胜:自己战胜自己,可理解为今所谓“超越自我”。3强行:做事坚持到底。4不失其所:不失掉自己的本位。5死而不亡:肉体毁灭而精神不死。
【析点】 四组八句格言式的短语组成了这篇短文。它从对人对己、主观客观等对立的方面析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己,首要“自知”,继而“自胜”、“强行”,这才能从“明者”进而为“强者”;对人,首要“知人”,继而“胜人”,这才能从“智者”进而为“有力者”:此中蕴含了不懈的进取精神、朴素的辩证观点与思辨力量。精神永存才算得长寿的观点,更超越了世俗的生死观念,闪烁着不熄的人生真谛的光辉。
老子以“知足”为富有,则境遇难以改变;以“不失其所”保持长久,则缺乏开创与拓进,这是老子思想偏于保守的一面。这在今天固然不足取,但它却是两千余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一种自然的思想反映。不过,如若换个角度来考虑,对于物质享受,不可一味贪求;立身行事,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力戒虚夸飘浮,那么“知足”与“不失其所”也还是有它的积极一面。
本章用语凝炼精粹;每句说明一个道理而句与句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使通篇浑然一体;句式整齐又略有变化,极富节奏感;这些艺术特色使人获得一种哲理诗的美感。这种哲理诗式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并不多见。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
-
《渔家傲》·王安石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这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南
-
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作品赏析原题: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处饮之且醉作诗以
-
[题目] 下面对《望天门山》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句通过江水的浩大声势和江流的回旋激荡,侧重写
-
尊师重道之盛德,昭示士类。|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尊师重道之盛德,昭示士类。》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
-
【题解】 诗。唐代陈子昂作。幽州台,即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市。此诗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全诗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
-
【原题】:己亥八月廿一日除书予拜太平兴国宫祠官呈赵季茂
-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最著名的戏曲作家之一。年
-
《醉翁谈录》 《醉翁谈录》10集,每集2卷,共20卷,题“庐陵罗烨撰”,庐陵即今江西吉安,但罗烨是何时人却不得而知。此书宋元以来未见著录,国内也未见传本,仅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曾引过此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