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品《寄黄几复》鉴赏和精讲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当为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是时,黄庭坚正监德州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令。而诗人自元丰六年起就在德平镇(今山东德平县)了。
* * * *
这是一首黄庭坚诗作中比较著名的佳作,常为选家所青睐,入选各种选本。下边分联讲说——
首联:天南海北断音问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诗篇开头就说彼此远离南海北地,信讯隔阻难通。这看来平凡的文辞,却句句有着自己的来历:首句语出左传·僖公四年,楚成王问齐桓公的话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春秋时,齐国处北方近海之地,楚国处于南方近海之地,故有此说。而如今的德州属齐地靠近渤海,四会则在广东南部海滨,正好借用此语。
次句寄雁传书,用的是汉书·苏武传之事;谢不能,则化用汉书·项藉传中语。此处的谢,即谢绝。传说南飞之雁,到达衡阳回雁峰即返。总之,寄望鸿雁传书,终成泡影。
颔联:忆惜抚今当怅惋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一联诗主要是写在夜雨灯前忆昔抚今。上句忆过去,叙旧游之欢畅;下句写当今,记转徙江湖之凄苦。据黄几复墓志铭所云,黄庭坚同黄几复于宁熙九年同科出身,自京师欢聚之后,已历整整十年了。
这联诗就是通过记述这些往事与现状,传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
颈联:清廉才干称双美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诗人在此联中,大方地征引了古代经传中的典实入诗。四立壁,用了史记描述司马相如穷困状况的话,即:“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常用的“家徒四壁”成语就出典于此。三折肱(gōng工),喻人阅历多,长本领。其典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这里,诗人借以称黄几复具有治世才能,不待阅历丰富,就已有良好政绩。蕲,通“祈”,求也。
诗人在此之所以用最大热情、最高赞语,称颂了老友的为官清廉,治政得力的优良作风和卓越政绩,正是为了尾联的“卓才贱用”作好铺垫。
尾联:猿声伴读惜贱用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最后,诗人发挥想象思维,依稀见到老友在瘴流淙淙和猿声哀哀相伴之下,白头勤读的凄苦状况。为他时至暮年,仍沉下僚,感到悲怆,给予无限同情。那种怜才之意,不平之鸣,见于言外。瘴溪,即指发生瘴气之溪流。传说岭南边远地带多瘴气,古人认为是一种山林中的毒气。一说,西南山民称虐疾为“瘴气”。
* * * *
黄庭坚这首七律,不论立意、句法或使事用字,均有超常之处,值得细加玩味。
先看立意
此诗从表象看,似乎是一般酬友念旧之作,但细察其深层意蕴,真正立意在于两个字:惜才。他对朝廷在用人上因党争或其他原由而任意遣使是深恶痛绝的,诗人乃亲历者感受当特别深刻。诗篇透露出作者对于有才不用,贤才贱用,而无才滥用的弊政,心怀不满。因此,对于有些英才埋没草莽,如黄几复那样常沉下僚的贤才,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次看使事
全诗八句,使事用典频频。诗中屡屡从左传、汉书和史记等古籍中,或明或暗地证引了不少古语或典事,至少有四、五处之多,但不见斧钺之痕。这使诗歌大大增加了丰厚度和深沉感。
再说句法与用字
诗人在开头就以经传中的散文句式和口语化诗句起调,使诗歌带上古拙意味;接着,在颔联,全用名词或数词组句,营造抒情述事的诗境,也给诗篇显出新意;特别是在颈联中,诗人用拗句写律诗,出句连用五仄,对句不但不救,而且还出现“不拘”现象。诗中这种峻硬奇崛句法,似乎是诗人为了配应主人公不拘流俗的性格特意为之的。这里虽然用了拗句写法,不合常规,但属对工稳,节奏分明,读来无太多的聱牙之嫌。
我观其如此句法和字法遣使的用意,似乎诗人有意要力纠晚唐五代诗,特别宋初西昆体的浮靡圆熟诗风的弊病。因此,往往有纠枉过正的偏失。我们今天读黄庭坚诗歌,以及江西派诗,对此不能不加省察。
* * * *
在这里,顺便说说关于拗体诗的问题。
一、何谓“拗体”和“拗体诗”?
这是我国旧体诗歌中的一种。凡是律诗或绝句的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体”或“拗体诗”。
据董文焕声调谱·凡例云:
古诗拗体世多不讲,可知古诗此体,自来鲜注意者。盖律绝平仄有定,不依规定的平仄,所以谓之“拗”。古诗非律绝比,所以人鲜注意,而 “拗体” 之名,遂若专为律绝而设矣。又凡一诗全体皆拗者,谓之拗体诗; 律诗中间一联拗者,谓之“拗句格”。
(见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据有人研究,董说的“拗体诗”的定义,似应作进一步的商榷。
二、拗体诗特征
有人将它同普通律绝相比较,可见其主要特征有二:
①失粘或失对。拗体诗,可以全部失粘或失对,也可以几处失粘或失对,甚至一处失粘失对,也可称拗体诗。这是拗体诗最基本的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拗体诗同普通律绝的区别即在粘对上。
②常常大量使用拗句。诗中有一、二句或几句单独使用的拗句,或作了相救,但粘对律正常,也不算拗体。
三、拗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拗体诗除了要遵循一般律绝要求之外,也是要讲究平仄,讲究拗救的,只是代表了另一种反常规平仄律的追求而已。这种诗还属于格律诗,是它的一种变种、变格。
而古体诗则不同。它除了要求用韵之外,根本不讲究平仄,也不强调要求对仗,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旧体诗,属于非格律诗范畴。
四、诗歌句子种类
从声律角度讲,旧体诗歌使用的句子,主要有三种:
①律句——依照一定的平仄规律组成的句子,谓之“律句”。以出句缀上对句,即组成律联。
②拗句——不依一般律绝规定的平仄格律组成的句子,称之为“拗句”。但它仍然要讲究平仄,只规则不同而已。
③病句——亦称“不拘句”。其主要特点是不讲平仄,只能用于古体诗。而律句、拗句则用于律诗和绝句。
-
七年级下册10首古诗词(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是哪10首)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下册10首古诗词,内容包括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是哪10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10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唐) 体裁:五绝 独坐
-
毛氏之作多抒写闺情:或借咏物寄托(如《满江红·暮春柳》),或以梦思传写(如《兰陵王》),往往婉丽细腻,颇有动人之情。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名句】贤而多财,则损 ① 其志;愚而多财,则益 ② 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 ③ 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注释】①损:消磨。②益:增加。③亡:消失,这里指将金钱消费掉,不留给子孙
-
燕本冰雪骨,越淡莲花风。五言双宝刀,联响高飞鸿。翰苑钱舍人,诗韵铿雷公。识本不识淡,仰咏嗟无穷。清韵生物表,朗玉倾壶中。常于冷竹坐,相语道意冲。崧洛兴不薄,稽江事难同。明日若不来,我作黄石翁。何以兀其
-
“我常常独自在漫漫的长夜里,仰望着无边的空际和闪闪的星光,想着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十几平米的书房,书籍、杂志、报纸,还有那些
-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寒窗明夜月,散帙耿灯火。破砚裂冰澌,败席荐霜笴。废书浩长吟,想子实劳我。清篇追曹刘,苦语侔岛可。酣饮每颓山,谈笑工炙輠。驾言当有期,岁晚何未果。幽梦乱如云,别愁牢若锁。雪水渐涟漪,春枝将婀娜。客心莫迟
-
作品:墨池记 简介本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
-
国学名句“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出处和解释
【名句】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在十步大小的沼泽地里一定会有香草,在只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忠贞之士。说明人才到处存在,要善于发现人才。
-
子禽 ① 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 ② 、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③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 ④ 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佚文 (见《太平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