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鉴赏
古文观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2】,居域中之大【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承天景命【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5】,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 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6】, 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7】,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8】, 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9】,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10】; 惧满盈, 则思江海下百川 【11】; 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12】; 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 宠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13】。何必劳神苦思, 代百司之职役哉【14】?【注释】【1】 浚 (jun): 疏通。【2】 神器: 指皇位、帝位。【3】 域中之大: 天地里最大最重要的。【4】 景: 大。【5】 殷忧: 深深地忧虑。【6】 董: 监督。【7】 惟人: 只是百姓。人: 众人, 百姓。【8】 诚能: 果真能够。【9】 有作: 指兴土木工程, 作: 造作, 建造。【10】 谦冲: 谦虚。冲: 虚。牧: 养。【11】 下百川: 居百川之下。【12】 黜恶: 斥退邪恶。【13】 垂: 垂衣。拱: 拱手。【14】 百司: 百官。【赏析】疏是一种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特有的文体, 但多数奏疏是例行公文, 像魏征这篇 谏太宗十思疏充满鲜明的政治观点, 深刻的思想内容,语言精美,真切动人的奏疏是不多见的,它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无数篇疏文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这篇疏文写于贞观十一年,作者看到唐太宗经过“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求得了一个太平盛世,国强民富,百姓安居乐业,而唐太宗却渐渐骄傲腐化起来,为此魏征十分担忧,担心唐帝国步隋亡国的后尘,毅然写出这篇“谏疏”。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一个英明的圣哲呢?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 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 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 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不要“纵情傲物, 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妙喻警人, 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 哲理剀切, 反复阐述, 耐心说服, 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道理述尽, 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 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 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 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 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 哪里还用自己去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呢?这篇奏疏语言平易自然, 不假雕饰, 行文中多处设喻说理, 引用贴切自然,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还十分注意文中句式整齐, 多用排比与对偶句, 给人以整饬之感。使这篇劝诫帝王励精图治, 居安思危的奏疏成为千古传诵的佳构。
-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好带黄金双得胜,可怜白苎一生酸。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
【原题】:予绍兴三十二年夏四月三日行部至山中时月上人方入山十有八日旋披荆棘立数椽以居其徒明年改元隆兴夏六月二日再过山而堂室粗备且於云母泉侧创为茅亭使往来观者得以驻足而酌甘诚可嘉也时巴陵尉临川李克仁高密刘孝杰华容尉权三衢徐二誉在焉子{外辶内篝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2年级古诗词,内容包括二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下册全部古诗,小学二年级古诗,要15首啊。《鹿柴》 唐 王维: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
-
作者是晚清四大家之一,其词幽微深婉,得宋人清真之浑厚、梅溪之清俊、中仙之悱恻缠绵,沉思独往,蔚为词宗。这首《齐天乐·秋雨》,可见其风格之一斑。
-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荆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遂造穷谷
-
菩萨蛮 【宋】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
宋词典故·点酥娘 【出典】 宋·梅尧臣《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并花果麟风等物一皆妙绝其家特以为岁日辛盘之助余丧偶儿女服未除不作岁因转赠通判通判有诗见答故走笔酬之》诗:“翦竹缠金大于掌,红缕龟纹挑作网
-
名言: 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 注释: 当: 相符合。辜: 罪过。 句意: 奖赏要给当得上这奖赏的贤人, 惩罚也要罚当其罪。不错杀无罪之人, 也不放过一个有罪的人。 出处: 《晏子·尚同
-
食 物 我对朋友说,自己去广场散步,双手插在口袋中,看一个个经过的人。然后,在出口处买两根烧烤肠,在铁板上烤熟,抹上油以及调
-
[唐]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首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