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郎二首(其一)·[唐]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首诗原来是个很长的题目: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这诗题等于诗的一篇小序,说明了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与李商隐是好朋友,且是连襟关系。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使一座尽惊。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五年前的诗句,甚为感慨,写了两首绝句酬答。
这里选的是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也就是因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情理兼佳而闻名。雏凤清脆的鸣声,比老凤更为悦耳动听。李商隐将韩偓比作小凤凰,以鸣声比作他的诗作,说明新生事物总是朝气蓬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符合辩证的法则。有人把“老凤”说成是比韩偓的父亲,这是没有注意到第二首:“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诗下原注:“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以沈约读何逊诗,比自己读冬郎诗。且此两绝是“兼呈畏之”的,说老子诗不如儿子,于情理不合。这里的“老凤”实泛指老一辈的人,包括自己在内,既自谦,又是对晚辈的赞誉。如仅此一句,诗又显得义瘠词贫,而是由凤联想到所栖的梧桐。万里丹山,一片青桐,桐花烂漫,凤鸣婉转,构成繁花如锦、凤声似乐的意境,其中雏凤的清音圆润,和老凤的苍老沉雄相呼应,相衬托,相比照,则雏凤鸣声悦耳动听更为突出。
“雏凤清于老凤声”和上两句紧紧相联。“十岁”的小孩,与“雏凤”的意合。“裁诗走马成”写诗快速,“冷灰残烛动离情”诗又极富感情,产生了“连宵侍坐徘徊久”的佳句,不愧是“雏凤声清”。事实上,韩偓后来确实成了名诗人,只是那首有“连宵侍坐徘徊久”的送别诗失传了,殊为可惜。这首诗的哲理性寓于比喻之中,又构成优美意境,因而广为传诵,历久不衰。
-
题壁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无名氏,作者不详。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说:“嵩山极
-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诱进或可
-
万物齐生齐死, 齐贤齐愚, 齐贵齐贱, 十年亦死, 百年亦死, 仁圣亦死, 凶愚亦死, 生则尧舜, 死则腐骨, 生则桀纣, 死则腐骨, 腐骨一矣, 孰知其异!
名言: 万物齐生齐死, 齐贤齐愚, 齐贵齐贱, 十年亦死, 百年亦死, 仁圣亦死, 凶愚亦死, 生则尧舜, 死则腐骨, 生则桀纣, 死则腐骨, 腐骨一矣, 孰知其异! 注释: 齐: 齐一, 等同。尧舜
-
余旧作《凤咮石砚铭》,其略云:苏子一见名凤咮,坐令龙尾羞牛后。已而求砚于歙,歙人云:子自有凤咮,何以此为?盖不能平也。奉议郎方君彦德,有龙尾大砚奇甚,谓余若能作诗少解前语者,当奉饷,乃作此诗。黄琮白琥
-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
-
初岁娇儿未识爷,别爷不拜手吒叉。拊头一别三千里,何日迎门却到家?
-
霜净胡天牧马还 (2) ,明月羌笛戍楼间 (3) 。 借问梅花何处落 (4) ,风吹一夜满关山 (5) 。 【注释】 (1)诗题又作《塞上听笛》《和王七(王之涣)玉门关听吹笛》,今从明活字体《高常诗集
-
银珰谒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
-
经典爱情长诗: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
-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营中,有一种重要的方法是“意象并列”,它大致相当于现代电影中并列式蒙太奇镜头。诗人们把几个可以单独存在的艺术图景并列在一起,通过诗的主题将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不加议论,不作外加的说明,而让读者去领略意象之内的意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