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晏子不死君难》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晏子不死君难
(襄公二十五年)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1】。遂取之【2】。庄公通焉【3】。崔子弑之【4】。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5】。其人曰【6】:“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7】, 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 岂为其口实【8】?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9】,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10】?”门启而入, 枕尸股而哭, 兴, 三踊而出【11】。人谓崔子必杀之。 崔子曰:“民之望也【12】, 舍之得民【13】。”【注释】【1】 崔武子: 齐卿, 即崔杼。 棠姜: 棠公的妻子。 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棠邑在今山东金乡县东。【2】取: 同“娶”。 棠公死, 崔杼去吊丧, 见棠姜美, 于是就娶了她。【3】 庄公: 齐庄公。 通: 私通。【4】 弑: 古时称臣杀君、 子杀父为弑。【5】 晏子: 即晏婴, 字平仲, 夷维 (今山东高密县) 人, 齐国大夫。 齐灵公二十六年 (前556), 其父晏弱死后, 继任齐卿, 历仕灵公、庄公、 景公三世。【6】 其人: 晏子左右的人。【7】 君民者: 做人民的君主的人。【8】 口实: 这里指俸禄。【9】 昵: 亲近。【10】 庸何:即“何”, 哪里。【11】 兴: 起立。 踊: 跳跃。 三踊, 跳跃了三下, 表示哀痛。【12】望: 为人所敬仰的有声望的人。【13】 舍: 释放。【赏析】齐国执政崔武子 (崔杼) 参加棠公的追悼会, 看见棠姜貌美,遂娶为妇。 齐庄公荒淫无道, 与棠姜通奸, 屡次去崔家, 又拿崔杼的帽子送人,使他与棠姜的丑事闹得满城风雨。 崔武子不堪忍受这种侮辱, 做下圈套,在自己家里杀死了齐庄公。 齐庄公是一国之君, 臣杀君曰“弑”, 在奴隶社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弑君者被认为是乱臣贼子, 要天下共讨之,天下共诛之, 所谓“食君俸禄, 为君尽忠”是臣下理所当然的信条。 但齐庄公是因为荒淫被杀, 实是咎由自取。 对这种事齐国的大臣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晏子不死君难说的正是在齐国有贤名的大臣晏子 (晏婴) 对齐庄公之死的态度和作法。崔杼弑君之后, 晏婴站在崔家的大门外, 他的随从问了他三个问题:“您打算为国君殉难吗?”“您打算逃亡吗?”“您打算回家吗?”晏婴对第一个问题表示:国君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因此殉难也不应由我一人殉难),所以我不会去死。晏婴对第二个问题表示:弑君是崔杼的事,不是我的罪行,所以我不会逃亡。晏婴对第三个问题表示了他一定程度的惶惑:国君死了,能够回到哪里去?但这种惶惑并不妨碍晏婴对这件事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道:“作人君的难道只是凌驾于百姓之上?是要他主持国家大政啊!我们作臣子的,难道只是为了个人的俸禄?是要我们管理好国家啊!所以如果国君为国事而牺牲,作臣子的就该跟他一道去牺牲;如果国君为国家而逃亡,作臣子的就该跟他一道去逃亡。但如果国君只是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那么不是他私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这个责任呢?况且人家受到君主的宠信尚且把他杀死了,我怎么能够为他去死?又怎么能够为他去逃亡?”晏子不死君难是以对话的方式表现晏婴对庄公之死的态度的,在交待了崔杼弑君的背景之后,就用晏婴随从的口中问出“死乎?”“亡乎?”“归乎?”三个问题,三问之下,生无数烟波,直逼出“杜稷”二字。晏婴在回答中则表明了他既不为昏君“尽忠”而死,也不打算因此逃亡的态度,从晏婴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晏婴认为,在组成社会道德的一切观念之中,占压倒地位的观念是“社稷”的观念。社稷观念就是国家观念,甚至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君臣观念也要服从国家观念。君王的所作所为如果符合国家利益,君主为国家利益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随他去尽忠;君主为国家的利益而逃亡,臣下就应该随他去逃亡。反之,如果君王“为己死”,“为己亡”,则臣下就可不必跟着去死,跟着去逃亡。国家利益是衡量臣下以及君王行为的准绳,在晏婴看来,君臣关系固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应该遵循一条原则,即“君义臣忠”,君有君义,臣有臣义。所谓“君义”,就是晏婴所说的“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所谓臣义,就是“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君不义,则不能要求臣忠。不管君义、臣义,都包含着社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晏婴明辨公正是非,将公义与私情剖析得一清二楚。齐庄公死于公元前548年,此时已是东周后期,宗法制度渐趋衰落,某些有势力的大夫开始得国。他们否认国君是始祖(始封人)的替身,而认为君与国不是一体,国应该高于君。当时也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即民不是君的私属,臣也不是君的私属,君、臣、民都属于国家,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晏婴将君与社稷、君与臣的关系加以区别,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齐庄公的所做所为不符合这条原则,所以晏婴不死君难。这对于君国一体思想以及“君有难”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臣尽忠”的愚忠思想,显然是一种进步。其中“社稷是主”的思想,更是对君权高于一切思想的一种否定。但遗憾的是,这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在后世并没有得到宏扬光大, 而且往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社会动荡时期才有所显露, 而统治者一旦获取政权, 便提倡与之对立的“愚忠”思想, 如“君权神授”、“朕即国家”以及“天地君亲师”、“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思想,以强调上下尊卑、 社会有序、 用来稳固政权, 加强思想统治。晏婴明确表示了不为庄公殉难, 也表示了不为庄公而逃亡, 但他也不能对弑君大事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所以文章写崔杼家大门开了, 晏婴走进去, 把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腿上放声痛哭, 然后站起, 再三跺脚顿足,这才走出门去。 晏婴用这种方法表示了对庄公的哀悼, 也就是尽了臣子之礼, 晏婴这样做, 是需要勇气的, 崔杼既敢弑君, 当然也敢杀掉公然上门来吊唁庄公的人。 果然, 晏婴从崔家走出后, 就有人向崔杼建议:“一定要杀掉他!”只是因为晏婴在齐国有很高的声望, 崔杼为安定局势, 争取民心, 所以没有杀他。 至少在这一点上, 崔杼比他那些手下的人高明: 他知道单凭滥杀, 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晏婴不死君难, 并不是他忍辱偷生, 没有气节。 崔杼杀齐庄公之后,立齐景公, 自为右相, 庆封为左相, 在太庙里和国人订盟。 崔杼盟誓说:“凡是不拥护崔杼、 庆封的……”晏婴仰天叹息说:“晏婴对不忠于君不利于社稷的人是不敢和他立誓盟约的, 有上帝作证!”其大义凛然, 不可相侵,迫使崔杼、 庆封也只得就这样歃血成盟。 晏婴死之与生, 俱为社稷, 如果庄公为社稷死, 晏婴与之俱死; 现在晏婴生, 也是为社稷而生。 在当时的史家看来, 晏婴对齐庄公之死的处理方法是很妥当的, 他既不为荒淫无道的君主殉难, 又去崔家向庄公尽了臣礼, 了结了君臣大义的情份, 所以史家特别记载了一笔, 以示表彰。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晏婴虽然认为齐庄公荒淫无道, 不值得为他殉难, 但他并不认为崔杼弑君就是值得称赞的, 对于庄公被杀, 他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情。 他对随从的回答:“君民者, 岂以陵民?”实际上是间接谴责了庄公; 同时, 他也不赞成崔杼弑君, 不肯与崔杼、 庆封者为伍, 晏婴只是不肯为为君不君的国君殉葬罢了。 在文中, 晏婴对他的随从的头两句话回答得都很具体, 但对第三个问题“归乎?”则回答得有些含糊不清。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开头是:“君死安归?”结尾是:“将庸何归?”说的是:“国君死了, 回到哪里去?”“可是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并没有直接回答:“凭吊之后就回家。”他对庄公之死表示了一种茫然与痛惜的心情。 这说明, 晏婴的观念中, 虽然将国家社稷视为最高准则, 但所谓君臣之义在他思想观念中仍占有一席位置。晏子不死君难结构脉络清晰, 层次井然有序, 晏婴对随从的回答语言精练, 说理剀切详明, 是一篇出色的对话体散文。-
靖郭君将城薛 ① ,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 ② :“ 〔无〕 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③ !”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
-
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 ① , 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 ② 初,长史味道刺眉州 ③ ,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而谱不及 ④ 焉者, 亲尽 ⑤ 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
-
宋词典故·不得文章力 【出典】 唐·刘禹锡《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简分司崔宾客》诗:“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还思谢病吟归去,同醉城东桃李花。”(见《全唐诗》卷
-
国学名句“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出处和解释
【名句】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用言语伤害人,比刀斧之伤害人还要锋利;用手段伤害人,比虎狼之伤害人还要狠毒。说明以言伤人和以术害人,是人之大忌。术:权术,手
-
殷墟甲骨刻辞著录。今人董作宾编撰。《甲编》一册,成书于一九四八年;《乙编》全三册,一九四八——一九五三年陆续出版。 《殷墟文字甲编》,从殷墟第一至第九次发掘所获的六千五百一十三片甲骨中,选录了字甲二千
-
《崔待诏生死冤家》见于《警世通言》第8卷,题下原注:“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碾玉观音》见于缪荃孙1915年影印的《京本通俗小说》,文字与《崔待诏生死冤家》大同小异。缪荃孙在《京本通俗小说》跋语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琵琶
-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
-
山水名胜诗之《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二》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唐)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①? 【题解】 此诗题中的“南京”指成都,“上皇”则指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
-
巧者力苦劳,智者心苦忧。爱君无巧智,终岁闲悠悠。尝登御史府,亦佐东诸侯。手操纠谬简,心运决胜筹。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泛然而不有,进退得自由。今来脱豸冠,时往侍龙楼。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冬负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