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说》原文|翻译|赏析
清·刘蓉2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3,辄起绕室以旋4。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5。每履之6,足苦踬焉7。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8,坐语久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9,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10!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反而即乎其故11,则反窒焉而不宁12。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1“习惯说”原作“习说”,经后人删改易为今题。2 刘蓉(1816-1873):清末人,著有养晦堂诗文集。3 弗:不。4 旋:转圈走。5 浸淫:渐渐扩展。6 履:踩。7:苦踬:苦于被跌绊。8 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尊称。9 蹶然:脚被绊。10习之中(zhong)人:意为习惯在人身一旦形成。11“至使”句:意为假使恢复到原来的状况。12窒:受阻。
【析点】 室中有洼,履之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取土平洼,履之“蹶然”,“又久而遂安之”。这本是不同的两个回合,但一以贯之的却是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作者即从这件亲历的小事中,深深体会到“习之中人甚矣哉”,并引发开去,得出一深刻的教训:“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不过,何止是为学呢? 其实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贵乎慎始”,起点选择不当,长此以往,以致习非成是可就不妙了。同时,若是开头不好,又贵在能迷途知返,重新开始,作者不是也渐渐习惯了填平后的地面吗? 看来这室中一洼的变迁,实在是蕴寓了许多的哲理。
本篇由一件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论述井然有序,水到渠成。又一反一般论说文的枯燥而写得颇有情趣。刘蓉读书时俯时仰绕室以旋,在洼处屡屡踬然的惰形,其父的微笑揶揄,都写得细致入微,令读者在深味文中哲理之思的同时,倍感真实亲切,意趣盎然
-
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
-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
-
【原题】:晚步阡陌见水珠逡逡上沿苗叶月华露彩相映清发倘非真在田间孰知此趣因赋
-
诗人黄昏时分行走在街上,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卖唱,声音纡徐婉转,可是诗人从中品出了某种不平的感慨。于是他停下来打量了一下歌者,只见他面黄肌瘦,在这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以求行人布施。诗写得音调和谐,起句以问句形式,为下句作铺垫,次
-
《文
-
我要为您说的,还是原时民国的那段事。六月夏时的光景,不下雨是炎热透顶的天,周围是一大片热得发亮的光,连风也是热的。要是下起雨来
-
(明)华云 路入桃源九曲环①,早春舟放碧云间。 瑶台倒映参差树②,玉镜平开远近山③。 片片峰霞开罨画④,微微石溜起潺湲⑤。 胜游况值云霄客⑥,共羡轻鸥去不还。 【题解】 鼋头渚在无锡西南太湖之滨,充山
-
【5490】茶之基本(周重林著,长沙:岳麓书社,10万字,2021年2月第1版,68元)△十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
-
一一场大雨,朵庄变了样儿,到处湿漉漉的,像刚从水里捞出,随便一脚踩哪儿都能踩出水来。池塘、大沟小渠都满了,地势稍洼的地方都见了水,
-
葡萄牙诗歌 葡萄牙文学起源于12世纪末期在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