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鉴赏
古文观止·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 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②。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③。司马子反曰: “子之国何如?”华元曰: “惫矣!” 曰: “何如?” 曰: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 “嘻! 甚矣惫! 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④,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华元曰: “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⑤;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 “诺! 勉之矣! 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反于庄王⑥。
庄王曰: “何如?” 司马子反曰: “惫矣!” 曰: “何如?” 曰: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 “嘻,甚矣惫! 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 “不可! 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 “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司马子反曰: “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 “诺! 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 “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 “人”何? 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①外:别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②庄王:楚国国君。去:离开。③司马:官名。子反:楚国的主将。堙(yin):土丘。华元:宋国大夫。④柑(qian)马:把木条放在马口里,不让它吃东西。⑤矜:怜悯。⑥反: 同“返”。
【译文】 春秋本来不记载其他国家之间讲和的事,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原来是赞扬司马子反和华元两位大夫促成的。为什么要赞扬他们自己讲和?原来,楚庄王率军围困宋国都城,军队的粮食还够吃七天,七天之后还不能打败宋国,就要退兵回国。这时候,楚庄王派主将司马子反登上宋都城外的土丘上去窥探城中的情况,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也出城爬到山丘上,来会见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说: “您城里的情况怎么样?” 华元说: “已经非常困顿了!” 司马子反说: “怎么个困顿法?” 华元说: “百姓交换子女杀了吃,砍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 司马子反说: “唉! 真是极端困顿了! 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被围困的人把木头塞在马口中不让它们吃东西,而让肥壮的马出来见宾客。您却告诉我实情,这是为什么?” 华元说: “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处于危难中,就会心生同情; 小人见了别人遭难,则会幸灾乐祸。我见您是个君子,所以就对您讲了实话。” 司马子反说: “好! 好自为之吧! 我军也只有七天粮食了。这期间还打不赢,我们就撤兵回国。” 司马子反告别华元,回到庄王身边。
庄王说: “怎么样?” 司马子反说: “他们已经困顿不堪了。” 庄王说: “怎么个困顿法?” 司马子反说: “城中百姓交换子女杀了吃,砍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 楚庄王说: “唉,他们真是太困顿了! 虽然这样,我现在还是要攻下宋国,然后才撤兵回国。” 司马子反说: “不能再打了。我已经告诉华元,军队只剩七天的粮食了。” 庄王非常生气,说: “我派您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您为什么要告诉他们这些?” 司马子反说: “以小小的宋国尚且有不欺骗别人的臣子,难道以堂堂的楚国还没有吗? 所以我就跟他说了。” 庄王说: “好吧! 建好军营住下! 虽然他们知道了,我还是要攻下宋国才回国。” 司马子反说: “那么君王您请自己留在这里吧,下臣我请求您准许我先回国去。” 庄王说: “您抛下我自己回国,那我和谁呆在这里? 我也跟随您回国算了。” 于是庄王和司马子反率军离开了宋国。所以君子赞扬华元和司马子反自己停战媾和。他们二位都是大夫,春秋 为什么称他们 “楚人”、“宋人” 呢? 原来是春秋 贬称他们,为什么要贬称? 因为这次媾和的是处于下位的臣子而不是国君。
【鉴赏】 本文对春秋原文 “宋人及楚人平”这样一句话进行分析,层层深入,结合史实,指出隐藏在其后的 “微言大义”。按照 春秋 的惯例,鲁国以外的国家之间讲和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呢?原来是因为它有特殊之处,即议和的不是两国国君,而是主将。最后指出 春秋称 “人” 的原因,它体现了所谓的 “春秋笔法”,即 春秋把对人、事的褒贬通过称呼等方式表现出来。公羊传这里对于 春秋称 “人” 的分析未必正确,似乎有些过于求深,左传的注释者 (晋) 杜预说: “平者,总言二国和,故不书其人。” 这更合情理。从表达来看,通篇纯用复笔,如说 “惫矣”、“甚矣惫”; 说 “诺”、“虽然”; 说 “吾犹取此,然后归尔”,“臣请归尔”,“吾亦从子而归尔”,反复重迭,愈复愈变,愈复愈有韵味。
-
东晋巾车令,西京执戟郎。甘心向山水,结发事文章。故自轻千户,何曾羡一囊。才高鬼神恶,骨朽姓名芳。庾岭铭旌暗,秦淮旧宅荒。吾诗不用刻,妙语有黄香。(黄鲁直〔为庖民〕作哀词。)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杜甫的诗句,表达了秋日早晨的美景。上一句是在描写女子头发的香雾蒸腾,下一句是在描写女子的皮肤冰凉如玉。整个诗句通过对细腻美景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女子的美丽相映成趣。
-
这是首咏物之作,前两句写物,从视觉、嗅觉角度描写,表现了月色朦胧的夜晚,微风吹拂之下,海棠花摇曳多姿,香气弥漫;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态,因为害怕海棠在深夜中睡去,所以特意点上高高的蜡烛,传神地写出诗人的痴情、海棠的美丽;典故的运用拓宽了想象的空间。
-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秋天, 当黄叶,或尽脱,或只三三两两 挂在瑟缩的枯枝上索索抖颤—— 荒废的歌坛,那里百鸟曾合唱。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暮霭, 它在日落后向西方徐徐消退: 黑夜,死的化身,渐渐把它赶
-
宋·梅尧臣结发为夫妇, 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 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 此身宁
-
《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阆风歧路连银阙, 曾许金桃容易窃。 乌龙未睡定惊猜, 鹦鹉能言防漏泄。 匆匆纵得邻香雪, 窗隔残烟帘映月。 别来也
-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 “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地,象背着一盆火。 “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
-
西方文学·结构现实主义 拉丁美洲现代小说流派